有用的维持生计,无用的取悦自己
更新时间:2024-10-12 23:49 浏览量:13
理工科出身的我,可能大小就与一起上学的同学有关,小学时候有两个同学一个喜欢画画,一个喜欢文学。
喜欢画画的同学,以前时候没有办法有那么多的儿童类画画,也没有什么水彩笔,基本上就是一直勾线,那时候最多的素材就是小人书上的图画,画的那个惟妙惟俏,很是像模像样。
另一个喜欢文学的,其实说喜欢画画现在都能理解,而喜欢文学,而且是二年级时候就开始看大人书,看现在娃娃真不敢相信,上初中了感觉还是稚嫩晚熟的,懵懵懂懂。
我记得他给自己取了个字,叫“京兆子”,说祖上是从古都长安搬来的,感觉很高大上。
到小学4年级时已经开始研究古文,文字都带点文言了,这个也跟看有古文化的小人书有关,看多了,有些词就慢慢自然而然理解。
上了初中,与他们两个正好升入一个班,又裹在一起,开始写文章,写诗,画画,还有与未见面的文友书信来往,那就是那个时候的网络联络系统。
高中时候,到了县城,眼界打开了,课本,图书资源更丰富,书也看的杂,更加有趣的是,我租房的隔壁高年级学生是个文科学霸,谈吐清晰,文化知识地理历史信手拈来,经常把我说的一愣一愣的,让我意识到靠文科自己顶多算喜欢,谈不上执着。
所以,在进行文理分科时,还是觉得从考试角度看,理科似乎更好拉分,最终选择理科班,而与文学的热爱从那个时候是个分水岭,不是不喜欢了,而是因为学业,有点疏远了,大部分精力耗在理科题海里。
上了大学,尽然班上各种类型都有,有喜欢吉他的、玩篮球的,专门谈恋爱的,入学生会的,校外兼职的,一开始就准备读研而埋头读书的,那时候找不出一个有“雅兴”的人,于是成天除了上课就是踢球,周末更是早上提到晚上。
工作基本千篇一律,十年弹指一挥间,结婚生子而已。
直到辗转成都,邂逅几个同好,又把以前最初的梦想点燃,一点点的,说是为退休准备,其实为乐在其中。
看书,静下来后每每夜深人静时提笔写字,这时候把所有烦恼都消除,买了一堆字帖和一些书论、书法史、二十四史研读,反复揣摩。
好在现在自学写字有大量便宜的字帖可以买到,不像小时候一本印刷粗糙的欧楷教程就如获至宝一般。
也就是这样情况下,很多知道我的人发出灵魂拷问:你废寝忘食写这些,有什么用?
我不禁哑然,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只知道在做这些时,内心得到平静。
平时起早贪玩熬夜加班工作,那是为了维持生活,而书法、文学学习,这些“无用处”的东西就是取悦自己。前者有意识的按部就班,后者则随心情抒发情怀。
唠叨唠叨一下,还是贴个字吧。
《临王羲之尺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