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未来,治愈希望|NGF在儿童神经损伤治疗中的发展与突破
更新时间:2024-08-30 02:14 浏览量:43
2024年8月16~18日,中南儿童神经发育与康复论坛在广州市盛大召开,会议就儿童神经损伤的干预、康复及营养管理等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儿童神经发育领域的应用逐渐展现出治疗潜力,引起了学术界和医疗界的广泛关注。NGF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可维持中枢和外周神经元的存活,促进神经生长、分化及再生。会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罗颉医师就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NBPP)的药物治疗及康复案例进行了分享,指出NGF可有效缓解患儿症状,改善预后。会后,本报特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徐开寿教授及唐红梅教授围绕NGF在儿童神经发育领域的实践现状与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论述,本报掇菁撷华,以飨读者。
会议精粹:NGF联合康复治疗有效助力新生儿臂丛损伤康复
NBPP是新生儿常见疾病,发生于产妇分娩胎儿过程中,可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国家发病率不同,全球发病率介于0.38~5.1/1,000活产婴儿之间。NBPP可合并患侧锁骨骨折、胸锁乳突肌肿胀、膈神经麻痹、霍纳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很容易导致上肢不能活动,甚至终身残疾,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照顾负担。
药物是治疗NBPP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疼痛管理和神经保护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NGF可与高亲和力的Trk A受体结合后,通过PI3K-AKT、PLCγ-PKC、Ras-MAPK及Rac/CDC42等信号通路,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减少氧自由基、降低NO的细胞毒性、稳定细胞内Ca2+浓度,并抑制凋亡蛋白活性,为受损神经提供全面的保护和支持,有效促进神经修复。会上,罗颉医师分享了一例2岁10个月患儿应用NGF联合康复治疗的案例。患儿经神经移植手术及规律康复训练,并在同时接受NGF等药物治疗后,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得到了显著提升。提示NGF联合康复治疗对于NBPP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儿症状。最后,罗颉医师表示,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将有更多的治疗方法可更好地帮助患儿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家庭负担。徐开寿教授:NGF在儿童神经修复治疗方面显成效
在会后的专家访谈中,徐开寿教授指出,NBPP是严重的新生儿产伤性疾病之一,常与胎儿体重过大或分娩方式有关,但也可因先天结构异常所致,可能会造成终身残疾,预后不佳。虽然诊断NBPP并不困难,但临床上需及时明确损伤的类型、范围及严重程度。NBPP可按照损伤严重程度分为4类。其中,I类NBPP预后良好,约90%患儿可自行恢复,II类患儿中约65%可自行恢复,而III、IV类患儿预后较差,IV类患儿自行恢复率近乎为0%。不同类型NBPP治疗方式有所不同,手术时机不同,预后亦不相同,不仅给患儿生活质量带来不良影响,还会增加家庭负担。此外,NBPP临床早期精准评估困难更加重了治疗难度。
目前,物理治疗、针灸和神经探查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物理治疗有助于保持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功能,为神经恢复提供基础。但如果神经损伤后遗症严重,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尽管上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NBPP患者预后,但现有临床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NG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最具活力的生物活性因子之一,可通过阻断神经细胞继发性损害级联效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家族蛋白质在神经系统的发育、维持以及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视神经等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NGF显示出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神经损伤后的急性期,即大约6~8周内,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为NGF及其他神经营养因子的介入提供了治疗窗口。此时,NGF可通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恢复产生积极影响。这一发现揭示了在神经损伤后的早期阶段采用NGF治疗可能对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徐开寿教授团队正在进行一项创新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旨在探究新生儿NBPP的新型综合治疗方法。该研究超越了单一药物治疗的范畴,采取了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商品名:苏肽生)与康复治疗相结合的策略,以期实现协同合作,提高疗效。徐开寿教授强调,单一疗法效果有限,但联合使用,有潜力发挥1+1>2的治疗效果。徐开寿教授指出,该研究设计严格,遵循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科学方法,由专业团队负责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以确保研究的严谨性和结果的可靠性。此外,多中心的合作模式促进了不同单位间的交流与协作,有助于整合资源与数据共享,共同推进研究进展。就目前采集到的研究数据来看,mNGF联合康复治疗展现出了潜在的应用优势,与常规康复相比,mNGF(30 ug,每天一支,连用10天后停用5天,共计6个疗程)联合康复治疗组的患儿获益更为显著。但仍需进一步收集数据,观察二者间的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值得期待。
儿童神经发育障碍(NDD)为慢性发育性脑功能障碍疾病,尽管其与NBPP在临床表现和具体病理机制上可能有所不同,但二者都涉及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功能障碍,并均可对儿童生长发育及长期健康产生影响。徐开寿教授表示,在NDD领域,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故很有必要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和技术。徐开寿教授强调,研发新的治疗策略必须建立在严格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需通过研究来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徐开寿教授也提到,治疗时机对于疗效至关重要,需精准把握干预时机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随着NGF研究的不断深入及临床应用的广泛拓展,期待更多创新治疗方案出现,为NDD治疗开辟新渠道,推动该领域持续发展,为患儿带来更光明的未来。
唐红梅教授:NGF在神经发育障碍中的治疗潜力与发展方向
唐红梅教授强调,尽管新生儿NBPP发病率不高,仅为0.38‰~5.1‰,但治疗周期长,致残率高,给患儿及其家庭的精神、心理和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幸而神经具有可塑性,通过早期正向引导,可更好地恢复受损神经,促进神经生长。NGF具有维持神经细胞存活、促进神经纤维生长、重构神经细胞间连接的作用,足量NGF是形成功能性连接,塑造神经回路的必要条件。在临床实践中,早期神经保护及促进神经生长对于神经损伤患儿至关重要,且经多年临床实践验证NGF早期干预的疗效,这也为后续研究树立了信心。
在徐开寿教授牵头的mNGF联合康复治疗在NBP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唐红梅教授作为主要研究者之一参与其中。据唐红梅教授介绍,目前该研究正在稳步开展中。研究从患儿早期入组开始,即对用药、康复治疗等因素进行严格管理和随访。该研究制定了治疗结束后第1,2,3个月的随访计划,以确保患儿能够接受规范化的治疗。但在实际随访过程中发现,部分家庭可能无法按照既定计划接受随访。这些家庭可能会选择在附近的医疗机构继续治疗,也有可能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医疗机构或因药物可及性问题而中断治疗。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计划加强随访体系,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以提高随访的效率和覆盖率。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患儿家庭更加客观地理解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预后。
除NBPP外,mNGF在NDD治疗中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治疗潜力。NDD包括自闭症(孤独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及外源性因素导致的神经损伤儿童等,为康复科常见疾病,显著影响患儿行为、认知和学习能力。在临床研究中观察到,mNGF治疗不仅有助于改善NDD儿童的认知和运动功能,还可对患儿情绪行为和睡眠质量产生积极影响。基于目前的临床研究数据,NGF已获得包括《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等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荐。这不仅丰富了NDD患儿的治疗选择,也为未来探索更优治疗方案和长期管理提供了方向。此外,唐红梅教授认为,考虑到每个孩子的独特性,精准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期待未来更多优效的治疗方案问世,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为每个孩子定制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最后,唐红梅教授表示,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NGF将在儿童神经发育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期待通过规范化、个体化治疗,为患儿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育。
专家简介
徐开寿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康复科主任 博士生导师
广州市儿科研究所所长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州市高层次卫生人才
主持国自然和省市级科技项目等21项
主持及参与制定国际、国家级指南和专家共识19项
获省部级科技奖3项、国家专利5项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rain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主编《康复治疗师临床工作指南-儿童疾患物理治疗技术》等6部专著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副组长
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委会副主委
广东省医学会社区康复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主委
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委会主委
唐红梅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康复科病区主任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州市卫健委优秀人才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主持国家级和省市级项目7项
第一/共一/共同通讯作者在Brain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获省部级科技奖2项,国家专利1项
副主编《儿科物理治疗学》(第二版)
参编《儿童重症康复学》《儿童疾病康复诊疗规范》
参译《康复医学原理》
作为执笔人及参与者制定国家行业指南及共识7项
兼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秘书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生长与康复专委会常委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发育与康复分会副会长
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社区分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委员
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常务委员
参考文献:
1. Vibhuti Shah, et al. peadic child health, 2021
2. Vo Minh Tuan , et al. MedPharmRes, 2019
3. E. Çağan, et al. Braindev. 2009
4. Nevena Divac, et al. Int J Clin Pharmacol Ther.2021
5. 徐如祥,等,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6
6. 唐久来.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3;38(11):857-862.
7.《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
8.《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