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宝妈抵制《哪吒2》,列出四大“罪状”,网友:别给母校丢人
更新时间:2025-02-21 00:10 浏览量:1
前不久,春节档《哪吒2》以123.19亿票房登顶全球动画电影榜首,成为中国影史里程碑。然而,与票房齐飞的是一场颇具争议的舆论风暴,一位自称“北大宝妈”的家长公开抵制该片,呼吁“千万别带孩子看”,理由是电影“三观不正”“误导儿童”,甚至将导演饺子的个人经历斥为“反面教材”。
“北大宝妈”的核心论点之一是质疑导演饺子“啃老三年”的经历。她认为,饺子靠母亲每月1000元退休金支撑创作,属于“幸存者偏差”,普通孩子若效仿可能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
然而,这一说法被多方反驳。饺子毕业于985高校华西药学系,转行动画后曾通过代笔美术作业证明实力,辞职后创作的《打个大西瓜》已获业界认可,后续《哪吒》系列更获光线传媒投资。其经历并非“啃老”,而是小镇青年冲破世俗偏见、逆天改命的典型。
“北大宝妈”列举了《哪吒2》的四大“罪状”:
暴力倾向:哪吒与敖丙的战斗场面被指“模糊善恶界限”;替考作弊:敖丙替哪吒参加仙界考试的情节被批“教坏孩子”;
低俗笑点:挖鼻屎片段和石矶娘娘的“臭美”设定被认为缺乏正确价值观;
母职工具化:殷夫人的牺牲被解读为“淡化母爱伟大”,可能让孩子变得自私。
对此,网友直言:“教育有问题却甩锅电影,家庭教育才是核心。”有跆拳道教练调侃:“若连哪吒都不能看,孩子只能看《熊出没》吗?”
“北大宝妈”的言论迅速引发两极争议,其“北大传播学背景”成为舆论焦点。网友指出,她的标题和论点设计极具煽动性,例如用“幸存者偏差”包装片面观点,借名校身份强化权威感,实为“新闻学专业走火入魔的典型案例”。
更有质疑者指出,其账号未提供学历证明,且内容存在曲解事实的嫌疑。例如,将饺子辞职创作描述为“啃老”,却忽略其前期积累与行业认可,这种选择性叙事恰是制造话题的流量手段。
“北大宝妈”的抵制背后,折射出部分家长对“平凡教育”的执念。她引用周国平的“三次成长论”,强调孩子需接受“自己不是世界中心”“努力可能徒劳”“甘于平凡”。然而,这种逻辑与《哪吒2》的“反抗命运”主题形成对立。支持者认为,电影传递的并非盲目自信,而是鼓励在逆境中坚持自我,正如朱元璋从乞丐到帝王的真实历史。
《哪吒2》并非首部被抵制的国漫。从《全职高手》因“网吧场景”被指诱导沉迷,到《小猪佩奇》因“学猪叫”遭投诉,家长们的举报理由千奇百怪。这种过度保护背后,实则是将教育责任转嫁文化产品,既暴露教育能力的匮乏,也扼杀创作自由。
“北大宝妈”的抵制风波,本质是一场教育焦虑的流量狂欢。她以“保护孩子”之名,将电影简化为非黑即白的道德标靶,却忽视了艺术作品的多元解读空间。真正的教育,应引导孩子独立思考,而非用“无菌环境”隔绝现实。
《哪吒2》的票房奇迹与争议并存,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对教育、成功与平凡的复杂心态。而“北大妈妈”的闹剧,终将随着流量退潮消散,留下的,应是对教育本质的更深追问:是让孩子在“保护罩”中循规蹈矩,还是在真实世界中学会“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清醒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