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政策发力 罕见病用药从“人等药”变成“药等人”
更新时间:2025-02-08 07:09 浏览量:6
转自:中国医药报
□ 本报实习记者 刘鹤
1月17日,腊月十八,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儿童医院)库房,用于治疗儿童软骨发育不全的伏索利肽静静“躺”在医用冷藏冰箱内,等待为小患者们送去希望。
软骨发育不全是一种罕见病,除了导致身材矮小外,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作为全球首款治疗儿童软骨发育不全的药品,伏索利肽目前尚未在我国上市。得益于北京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建设工作,这款药品可以临时进口到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再配送至北京儿童医院使用。
“从2024年4月11日开出第一张处方到现在,我们已经接诊了19名患儿。”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郭鹏说,慕名而来的家长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有人从国外赶来。
安徽的李先生就是来北京寻药的患儿家长之一。2023年4月,他的孩子在出生后不久被诊断为软骨发育不全,辗转求医一年多,病情一度恶化,甚至出现了呼吸暂停。2024年10月,李先生从病友微信群中得知北京儿童医院有药可用,于是带着孩子来到医院检查,在医院确认符合用药条件的当天就用上了药。
“用药近3个月,孩子身体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现在已经可以扶着沙发独自站立了!”李先生说,“今年过年,全家终于能踏实了。”
伏索利肽能漂洋过海来到北京,得益于国家对保障罕见病患者用药的持续加力。2023年11月,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该工作方案提及“支持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建立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探索进口未在国内注册上市的罕见病药品,由特定医疗机构指导药品使用”。罕见病患者有了用上急需药品的新通道。
为了推进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建设工作,北京市多部门积极探索实践。从2024年上半年单个药物“摸着石头过河”,到当年9月北京市药监局会同北京市相关部门发布《北京市推动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相关工作逐渐理顺流程、形成制度。截至2024年底,共有5个药品通过北京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建设工作获批临时进口。这些药品提前备货在天竺综合保税区,医疗机构可自行或委托药品进口企业办理进口药品通关单,根据患者情况随时提货,让“人等药”转变为了“药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