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理念的高峰:“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更新时间:2025-02-03 20:46  浏览量:21

理念的高峰:“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杨绛说的一句话:“让花成花,让树成树”是基础教育流行语。这句话很美好,表达出作者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更反映出她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这句话也值得教育工作者探寻教育的真谛,在实践教育工作中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尊重儿童的个性选择,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

同时,这句话也暗含教育不寻求改变的意味;也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尊重个体发展方向。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就是一种教育哲学观念——“不强求”。

基础教育的本质就打基础,这个基础包括道德基础、身心健康基础、知识基础、审美基础、终身学习基础、基本技能等等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如果像杨绛先生那样形象地比喻,接受基础教育的儿童就如春天里的幼苗,教育的责任就是要维护这个小苗健康成长。

这些幼苗在学校这个大花圃里接受阳光、雨露的养育,接受修枝、剪叶,依靠自身力量向上生长。这个时期,孩子们的心智尚未成熟;兴趣与爱好还存天然本性;特质与特长显现不明。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其个性特征并不明显,还分不清这一株幼苗是花还是树。教育工作者的“不强求”也许就是打基础打得牢不牢的问题了,再具体一些就是别拔苗助长就行了。所以,这句话真正执行起来,那样的教育就是另一种格局了。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要求基础教育要打牢基础,这是不可讲价钱的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才是儿童素养的奠定,以“不强求”的标准,教育或许能真正还其本来面貌了。

这句话所表达出来的理念,在学校教育中有实现的可能。然而,在家庭教育中很难践行,中国家庭“做人上人”的理念是无法打破的,促进孩子成为“人中龙凤”的家庭教育观在短时内无法消退。

如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从宏观上是捆绑在一起的,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在当前的教育环境内,这是一种无法摆脱的现实情况。

从上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得到:在中小学阶段,这个理念基本上行不通,因为孩子需要扎实基础,“不强求”也得求,而且是要最大限度地“求”。当然,基于孩子的真实样态与复杂的背景,在学校教育全面性、群体性背景下,孩子之间定会存在差异,这个差异或许在“不强求”范围之内,这句话也是教师从心理上感受到平衡的价值了,也就是“尽力了”,不能“强求”。

从这个角度分析,“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这句话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便有了异曲同工之妙了。什么是好学生?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就是好学生了。

标签: 成树 杨绛 剪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