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小孩子如何进行脉诊,一指三部诊法,你知道吗?

更新时间:2024-10-10 17:20  浏览量:10

“小王啊,今天要给你讲讲小儿脉诊的特殊方法。”谢老师端起桌上的茶杯,轻轻吹了吹浮在水面的茶叶,“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所以脉象与成人不同。对三岁以内的小儿,脉诊的重点就在于望食指络脉,记得吗?”

小王点点头,目光透出一丝求知的热情:“老师,我记得您上次说过,《黄帝内经》里已经有了小儿脉诊的记载。可我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三岁以内的孩子不能用成人的诊法呢?”

小儿的手寸口部位很短,要用一指三部诊法

谢老师微微一笑,放下茶杯,用那双曾经治愈无数病患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几下,仿佛在酝酿着如何更清晰地讲解这个问题。“嗯,你问得好。小儿的手寸口部位很短,我们无法像成人那样布下三指分三关来诊脉,所以要用‘一指三部诊法’,也就是‘一指定三关’。来,我给你示范一下。”

他站起来,走到一旁的小儿模型前,伸手握住那小巧的手掌,用食指按在掌后的高骨处。“对于三岁以内的小儿,我们可以用一根手指——比如像这样,拇指或者食指按在掌后高骨的地方来感觉脉动。这个方法重点在于定至数,而不是像成人那样分三部来诊脉。”

小王的眼睛亮了起来,迅速低下头,认真地在笔记本上写道:“一指定三关,掌后高骨处,定至数。”写完后,他抬起头继续问道:“那如果孩子年龄大一点,比如三岁到五岁呢?这个时候还是用一指吗?”
对3岁以内婴幼儿,可用右手拇指或食指按于掌后高骨处诊得脉动,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对3~5岁病儿,以高骨中线为关,向高骨的前后两侧滚转寻三部;对6~8岁病儿,可以向高骨的前后两侧挪动拇指,分别诊寸、关、尺三部;对9~10岁病儿,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对10岁以上的病儿,则可按诊成人脉的方法取脉

谢老师点了点头,露出欣慰的表情,看来小王确实在用心听讲。“你说得对,三岁到五岁的孩子,我们还是用一指,但诊法稍微有变化。”他将手指微微转动了一下,“总的来说,对3岁以内婴幼儿,医生可用右手拇指或食指按于掌后高骨处诊得脉动,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对3~5岁病儿,以高骨中线为关,向高骨的前后两侧 (掌端和肘端)滚转寻三部;对6~8岁病儿,可以向高骨的前后两侧 (掌端和肘端)挪动拇指,分别诊寸、关、尺三部;对9~10岁病儿,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对10岁以上的病儿,则可按诊成人脉的方法取脉。”

小王皱着眉头,显然在仔细思考这个细节,他模仿着谢老师的动作,在模型上小心翼翼地移动手指。“高骨中线为关,前后滚动...老师,我是不是应该再轻一点?我感觉这里有点难掌握。”

谢老师微微颔首,语气温和地指导:“对,要轻,特别是小儿脉象本来就软,你按得太重,可能会错过一些重要的脉象信息。其实,这就是中医的妙处,诊脉需要的是细心和耐心。”

小王再次低下头,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写下谢老师的话:“诊脉要轻,细心耐心。”他抬起头,眼中充满了敬佩:“老师,您总能把这些复杂的理论讲得这么清楚,我真是佩服。”

谢老师微微一笑,眼中透出些许欣慰:“中医讲究的是积累和体悟,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光是理论掌握得好还不够,关键是临床经验的积累。多看,多问,多思考,这样你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小王用力地点了点头,握紧笔记本,仿佛心中已经燃起了一团火。他知道,成为一名好中医,不仅需要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谢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让他觉得自己正在慢慢接近这个目标。

“对了,谢老师,”小王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小儿的脉搏跟成人也不一样吧?他们的脉跳得好像更快?”

谢老师笑了笑,眼中带着一丝赞许:“你观察得很细致。没错,小儿的脉搏比成人快得多。这是因为他们的脏腑还在发育中,生机旺盛,所以正常情况下,小儿的脉象较成人脉软而速。”

以两三岁的小儿为例,脉动6到7次为常脉,大概每分钟脉跳100到120次左右。到了5到10岁,脉动6次为常脉,每分钟跳动约100次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阳光洒在他的白发上,显得格外慈祥而平和。他背着手,继续解释:“以两三岁的小儿为例,脉动6到7次为常脉,大概每分钟脉跳100到120次左右。到了5到10岁,脉动6次为常脉,每分钟跳动约100次。”

小王认真地把这些数据记在本子上,然后抬起头问道:“那小儿生病时,脉象会有什么不同呢?”

谢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一些,轻轻叹了一口气:“小儿的病一般比成人简单,所以他们的脉象相对也比较单纯。我们主要根据脉象的浮沉、迟数来辨别病症的表里、寒热。比如,浮脉多见于表证,沉脉多见于里证;迟脉多见于寒证,数脉多见于热证。”

小王的眉头轻轻皱起:“那怎么区分虚实呢?”

谢老师缓缓转过身,目光深邃:“这个就要看脉象的力度了。有力则为实,无力则为虚。比如,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这个规律在临床上非常重要,你一定要记牢。”

小王点点头,飞快地记下:“浮而有力为实,浮而无力为虚。沉而有力为实,沉而无力为虚。”然后他抬头说道:“老师,这样的诊断方法感觉很有逻辑,像是在解一道方程式,只要找到每个脉象的对应病情,就能得出结论。”

谢老师笑了,眼中满是欣慰:“你的理解很到位,中医确实讲究‘象’与‘证’的对应关系。不过,脉诊虽然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还要结合望闻问切,全面观察患者的体质、精神状态、面色舌苔等,才能做出全面的判断。”

小王郑重地点头,再次在笔记本上补充道:“诊脉需结合望闻问切,全面判断。”

谢老师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声音柔和却充满智慧:“做医生,尤其是中医,责任重大。每一位病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脉象有规律可循,但实际诊断时,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你需要有足够的经验和直觉去判断。说到底,中医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小王认真听着,内心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和责任。正如谢老师所说,他面前的这条路并不容易,但他知道,自己正在走向一个充满挑战却无比意义的未来。

标签: 诊法 脉诊 高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