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杯变“炸弹”?这些事项须小心
更新时间:2025-01-20 15:11 浏览量:18
天气寒冷,保温杯成了很多人的随身物品。然而,保温杯使用不当可能会发生危险。近日,东莞的一名儿童用开水清洗保温杯,拧紧盖子摇晃了几下,杯子瞬间爆炸。幸运的是,该名儿童没有受伤,但保温杯的安全问题引发了社会关注。
保温杯为何会爆炸?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教授王凤云告诉记者:“造成保温杯爆炸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可能是气体压强差造成。如果保温杯中装有热水,杯中空气就会受热膨胀,由于保温杯的密封性比较好,蒸汽无法排出,造成杯中压强比外界压强大,形成压强差,当压强超过保温杯压力极限时,就会发生爆炸。另外,也可能是保温杯形变造成。制造保温杯的材料,如不锈钢、玻璃、合金等,大多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把温度较高的水倒入保温杯时,内胆会向外膨胀,而外胆膨胀速度较慢,使得材料产生形变、出现裂纹甚至爆炸。”
碳酸饮料、果汁、牛奶这些常见的食品都不宜放入保温杯。王凤云教授解释,碳酸饮料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放进保温杯后,二氧化碳不断释放,又不能及时排出,杯中气压会不断增加,从而有爆炸的风险;果汁中的果酸容易和不锈钢材质内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内胆中的金属析出,影响人体健康,严重的情况下会引起胃部疾病;牛奶等富含糖分和蛋白质的液体,在保温杯内不仅容易变质,还可能发酵产生气体引发爆炸。
此前,有新闻报道部分保温杯重金属超标,长期使用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那么,消费者如何挑选合格的保温杯?王凤云教授介绍,从外观来看,要选择焊接完整、没有磕碰和划痕、印刷文字和标签完整、执行标准清晰,以及结构简单、易于拆卸和清洁的款式,不建议购买内部有过多死角、难以清洁的保温杯;从材质来看,可以选择304或者316等级的不锈钢产品,并确认是否为食品接触用不锈钢;从保温性能来看,保温杯的保温时间越长,性能就越好。根据国家标准GB/T29606-2013,保温杯的保温时间应达到6个小时以上,保温效果应不低于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