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回顾:湖北10岁男孩患1型糖尿病,打胰岛素控糖,2年后病情怎样了

更新时间:2025-01-19 04:01  浏览量:28

参考资料: 1.赵琳,苏本利.暴发性1型糖尿病病因的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4,32(07):552-556. 2.朱俊.1型糖尿病儿童合并酮症酸中毒对肾功能及心肌损伤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23.DOI:10.27652/d.cnki.gzyku.2023.001449. 3.祖丽胡玛尔·日夏提.1型糖尿病儿童患者血糖达标相关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24.

糖尿病可以分为1型和2型,其中以2型糖尿病最多见和被人们熟知,也被称为成人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机体无法充分利用胰岛素,导致血糖升高。但1型糖尿病被称为青少年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绝对缺乏引起的,目前无法治愈,需终身注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血糖。

2015年,家住湖北的杨星今年10岁,已经上小学四年级,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从不曾不亏待过自己的宝贝孙子,为了给孙子补充营养,家里养的老母鸡说杀就杀,还时不时炖鱼汤、每天早上一个鸡蛋。然而奇怪的是,即便如此,杨星的身高体重总是不见长,比同龄人相比矮还瘦。

爷爷奶奶都有些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杨星刚出生时是个十足的“胖小子”,体重接近十斤,奶奶还记得当时抱起他的时候都有些吃力,心中也很是高兴,以为孙子长大后会是个白白净净的大胖小子,谁知越养越瘦。奶奶也别无他法,只能让孩子多吃点才好长身体。

2015年6月,杨星突然像是开窍了似的,食欲大增,吃饭时狼吞虎咽,生怕别人跟他抢一样,饭桌上的菜也没一会就一扫而空,平时只吃一碗米饭的他竟能一口气吃下三碗大米饭。奶奶很是意外,但她发现孙子吃得多的同时,饿的也很快, 每次不到饭点就喊饿。奶奶以为这是因为孩子身体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并没有当回事。

随着气温的升高,杨星的饮水量激增,总是要不断的要喝水,导致厕所也越上越多。在家也就算了,但他在学校里也是如此,每节课下课后都要去卫生间,甚至连一节课45分钟都憋不住。6月14日,杨星憋尿憋的呼吸急促,双腿也不断的在发抖,感觉尿液呼之欲出。最终实在是憋不住,他焦急的举手打断老师讲课说想上厕所。

对于杨星这种行为,老师不由皱了皱眉,明显有些不悦,想也没想就拒绝了。却不料下一秒,底下就引起了一阵骚动:“老师,他尿裤子了!”面对这种情况,杨星只能羞愧难当的站在原地,脸颊也涨的通红,他的裤子下方湿了一大片,教室里也一时也弥漫着一股烂苹果的难闻气味。

老师连忙把杨星带来了办公室,打电话通知了家属。但在打完电话后,老师发现杨星的状况也不太对,整个人看起来虚弱无力,凑近时还可以闻到他在呼气时也有一股酸酸的、馊馊的,类似苹果腐烂后的气味。老师还没来得及询问杨星哪里不舒服,他却扭头呕吐不止,意识到情况不太对,老师立刻把孩子送往了医院。

送往医院急诊后,护士立马抽取了杨星的静脉血进行检测,同时进行初步的急救措施。检查结果很快,提示血糖高达24.4mmol/L,糖化血红蛋白9%,远远超出正常水平;血pH值7.14(正常范围7.35-7.45),血酮4.1mmol/L,考虑酮症酸酸中毒;进一步的检查还发现杨星C肽低于0.4ng/ml,提示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诊断为1型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

经过紧急的补液和补充胰岛素治疗,杨星的血糖下降到正常值,生命体征逐渐平稳。爷爷奶奶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父母也从外地连夜坐火车赶来。看着病床上虚弱的杨星,家属们都心中都充满了疑惑,“杨星不爱吃甜食,也没有很胖,怎么会得糖尿病呢?”

得知杨星的母亲存在妊娠糖尿病后,医生解释道:“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其实跟饮食和胖瘦并无直接关联,它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杨星出生时是巨大儿,这与他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环境中有很大的关系。孕妈妈在孕期营养过剩,不仅可能会诱发妊娠糖尿病,还可能会改变胎儿的代谢紊乱,使其更容易在未来出现代谢异常。”

杨星的家属都感到深深的绝望,没想到杨星的人生还没开始,就被这种绝症找上了门。医生也连忙安抚,表示1型糖尿病虽然要终身打胰岛素,但只要血糖控制得当,预防并发症,寿命和正常人群没什么差别,也能够正常生活和上学。医生的话让杨星的母亲为之一振,当即决定要自己亲自来照看孩子,让孩子健康长大。

回去后,母亲每天都会给变着法子给杨星做各种低脂健康的营养餐,再忙也记得要每天按时给孩子注射胰岛素,从来没有漏针过,周末还会带着孩子去户外跑步运动,放松心情。在家人的关爱和照顾下,杨星逐渐接受并学会了如何对抗糖尿病,每次父母带着他去医院复查,他的血糖都控制在达标范围内。

但命运并不眷顾这个可怜的孩子,2018年2月,又是一年除夕夜,餐桌上摆满了杨星爱吃的菜,每一样都是妈妈和奶奶的精心准备。可没想到杨星却没什么食欲,桌上的菜一筷子都没有动,勉强喝了两口汤后就说不想吃了,回到了床上睡觉。这让妈妈感到些许奇怪,但她也没有细想,以为是孩子前两天写寒假作业太累了。

但后来的几天,杨星几乎都在床上度过,小伙伴们约他去放鞭炮,他也疲倦无力的表示不想去。直到一天早上,妈妈像往常一样准备给杨星打胰岛素,却突然注意到孩子的眼睑活像被蜜蜂蛰了似的,肿了好大一坨。而当她掀起杨星的裤脚,准备在大腿上寻找合适的注射位置时,又发现他的下肢变的异常粗壮,胳膊不小心按压到,腿上还留下了一个深深的凹陷。

妈妈顿感不妙,和家里人商议后心急如焚的带着杨星来到了医院。医生查体时表情也有些不太好,只是让家属们做好准备,并开具了相关检查。结果出来的时间漫长得如同过了一个世纪,而最终,一个令人心碎的诊断报告还是出来了,提示杨星的血肌酐水平高达850umol/L,肾小球滤过率仅为10ml/min,诊断为尿毒症。

一听杨星患上了尿毒症,母亲只觉得心口一阵刺痛,哭天喊地的重复着“不可能”。医生安抚了好一会儿,她才冷静了下来,但还是感觉心如死灰,不解道:“我儿子两年前确诊糖尿病时肾脏还是健康的,这2年来一直在好好的打胰岛素,严格限制饮食,规律锻炼,早睡早起,怎么会突然被尿毒症找上了门呢?他到底造了什么孽啊……”

医生也于心不忍,询问起杨星的饮食、用药以及运动习惯,这才找到罪魁祸首。医生忍不住惋惜道:“真是飞来横祸啊,虽然你们看起来做得面面俱到,但却在打胰岛素时忽略了3个细节,这才给了尿毒症可乘之机!临床上很多糖尿病患者也同样是在这3个地方栽了跟头,血糖控制再好,但最后却依然落得个病入膏肓,以后只能依靠透析活命的境地!”

第一:未根据血糖波动灵活调整胰岛素剂量。血糖波动是糖尿病管理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之一,特别是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已丧失,更容易出现忽高忽低的血糖波动。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饮食、运动、情绪波动、药物反应等。

当血糖出现升高或降低的趋势时,胰岛素剂量也应做出及时调整。比如,当血糖持续偏高时,可能需要增加胰岛素的剂量,以帮助血糖恢复至正常范围;而当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立即减少胰岛素剂量或增加补充糖分的措施,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如果忽视了根据血糖波动灵活调整胰岛素剂量,可能会导致血糖持续不稳定,对身体各个器官造成负担,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第二:未考虑胰岛素种类的合理搭配。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依靠外源性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稳定,而治疗方案往往包括速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两种类型。速效胰岛素帮助控制餐后的血糖水平,长效胰岛素则提供全天的基础胰岛素供应。合理搭配两种胰岛素,能够保证在进食后的短时间内快速降低血糖,并维持全天的血糖稳定。

胰岛素的种类和剂量应根据个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身体反应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性化调整。若速效胰岛素的剂量过低,餐后血糖会迅速升高,长期下来可能对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另一方面,长效胰岛素不足则可能导致全天基础血糖的控制不理想。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过大,进而影响胰岛素的整体效果。杨星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相对较高,但却一天只打一针长效胰岛素,这只能控制他的基础血糖,但对于餐后血糖并不能有效控制。

第三:未及时处理低血糖症状。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副作用,特别是在胰岛素剂量过大、饮食不规律或运动量增加时。低血糖的早期症状包括头晕、出汗、乏力、心悸等,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引发严重的低血糖昏迷,甚至威胁生命。

肾脏是一个高度依赖血糖供能的器官,长时间的低血糖可能会导致肾脏代谢功能下降,肾脏结构损伤,增加患尿毒症的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家属和患者本人都应该高度警惕,特别是在孩子或年纪较小的患者身上,低血糖症状往往表现得较为隐匿,且患者可能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不适感,导致病情迅速恶化。

(注:《回顾:湖北10岁男孩患1型糖尿病,打胰岛素控糖,2年后病情怎样了》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