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古代年龄称谓(考公必备知识)

更新时间:2024-12-11 01:18  浏览量:20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有着独特的称呼,这些称呼不仅体现了对个体成长过程的关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习俗和风俗。

称呼:孩提、垂髫、总角、黄口来源与意义:孩提指两三岁的幼儿,垂髫则指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此时儿童头发自然下垂,未束发成髻。总角则是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黄口则泛指十岁以下的儿童,因雏鸟的嘴为黄色,故以此比喻年幼无知。这些称呼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儿童成长过程的关注,同时也体现了对儿童天真无邪的描绘。称呼:豆蔻年华(女)、及笄之年(女)、弱冠(男)来源与意义: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此时女子如花般美丽,但还未成年。及笄之年则指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十五岁行及笄礼,表示已成年,可以出嫁。弱冠则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年,但体格未壮,故称弱冠。这些称呼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男女角色的不同期待。称呼: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天命之年(50岁)来源与意义:而立之年指三十岁,孔子曰:“三十而立”,意味着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应该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地位。不惑之年指四十岁,孔子曰:“四十而不惑”,意味着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应该已经对生活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知天命之年则指五十岁,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意味着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应该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命运和使命。这些称呼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成年人成长过程的期望和要求。称呼:花甲(60岁)、古稀(70岁)、耄耋之年(80~90岁)、期颐(100岁)来源与意义:花甲指六十岁,因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故六十岁被称为花甲。古稀则指七十岁,因“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得名。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的老人,此时老人已经年迈体弱,需要他人的照顾和关怀。期颐则指百岁老人,因《礼记·曲礼上》中说“百年曰期颐”,意为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 “期颐之年 ”。这些称呼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长寿的向往和追求
标签: 必备 古代 期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