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动物人参”,滋阴养血还能补虚健脾,老人、小孩可以常吃
更新时间:2024-12-30 22:35 浏览量:2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寒冬腊月,家家户户的餐桌上总少不了一锅热气腾腾的汤,而在这汤里加点“它”,不仅味道鲜美,还能起到很好的滋补作用。这种神奇的食材,被人们称为“动物人参”,它就是——乌鸡。
乌鸡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显著的药用功效,在中医药典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中医认为,乌鸡性平味甘,能滋阴补血、健脾益气,并被广泛用于调理体虚、产后恢复以及儿童生长发育等多个方面。
而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乌鸡蛋白质含量高且脂肪含量低,尤其适合老人和孩子这种免疫力较弱的人群。
很多人都觉得乌鸡不过是一种普通的鸡肉,能有多大作用?其实不然,乌鸡的“神奇”早在古代便被发现。《本草纲目》中记载乌鸡“治女子崩中带下,补虚劳羸瘦,除风湿,壮腰膝”。
中医专家更是将乌鸡誉为“药食同源”的典范,特别适合作为日常滋补的佳品。今天,就带大家从科学的角度全面了解乌鸡的功效,并探讨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改善健康问题。
乌鸡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它的营养成分。根据《中国食品成分表》数据,每100克乌鸡肉中含有20克蛋白质,仅1.5克脂肪,同时富含铁、锌、硒等微量元素。
乌鸡富含的一种特殊成分——黑色素(黑色羽毛的来源),更是在抗氧化、防衰老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乌鸡中的“黑色素”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有助于延缓细胞老化,减少癌症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率。
此外,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曾对乌鸡的营养成分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富含多种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和色氨酸。
这些氨基酸不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还能促进大脑神经递质的生成,帮助改善记忆力和提升学习效率。对于老人来说,乌鸡中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还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和肌肉流失的问题。因此,无论是青少年,还是老年人,适量食用乌鸡都是一种科学的健康选择。
在中医调理中,乌鸡最为人熟知的功效莫过于滋阴养血。很多女性朋友在生理期后容易感到头晕乏力,这大多是因为身体血液流失较多,气血不足所致。乌鸡恰恰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中医专家指出,乌鸡能入肝、脾、肾三经,尤其擅长补肝肾、益气血。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中医教授李建曾在采访中提到:“乌鸡炖汤是女性调理的重要药膳之一,尤其对于产后恢复、月经不调、手脚冰凉的女性效果明显。”她还建议可以搭配当归、黄芪、枸杞等中药材一同炖煮,效果更佳。
例如,经典的“当归乌鸡汤”便是一个科学而有效的药膳方。具体配方为:乌鸡1只,当归10克,黄芪15克,枸杞10克,生姜5片,红枣5枚。
将乌鸡斩块焯水后,与其他食材一同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文火炖煮2小时。此汤具有补血益气、滋阴润燥的作用,特别适合体虚盗汗、面色苍白、失眠多梦的人群。
除了女性,乌鸡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同样有帮助。小孩子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容易感冒发热,而乌鸡汤作为一款低脂肪、高蛋白的滋补品,可以为孩子提供优质蛋白质,帮助增强免疫力。
乌鸡的另一大功效是健脾益气。脾胃虚弱是很多老年人常见的问题,表现为胃口差、消化不良、腹胀便溏等症状。乌鸡富含易吸收的优质蛋白质和微量元素,能够有效改善脾胃功能。
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位患者案例可以说明这一点:68岁的刘大爷因长期消化不良入院治疗,经诊断为脾胃虚弱导致的慢性胃炎,医生为其推荐了乌鸡搭配淮山药、莲子、茯苓煲汤,经过两个月的调理,刘大爷的消化能力明显改善,胃口也逐渐恢复。
此外,在中医食疗中,乌鸡还经常与党参、白术等中药材搭配,能进一步增强补气健脾的功效。对于一些气虚乏力、食欲不振的患者,乌鸡汤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加重肠胃负担,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选择。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虽然乌鸡很滋补,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食用。例如,感冒发热、身体有炎症或湿热体质的人群暂时不宜食用乌鸡,以免加重病情。此外,乌鸡虽好,也要注意适量。专家建议,普通人群每周食用乌鸡1-2次即可,不宜过量摄入,以免造成营养过剩或上火。
另外,购买乌鸡时要选择正规的渠道,优先选择肉质紧实、颜色自然的乌鸡。切勿贪图便宜购买来源不明的乌鸡,以免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炖汤时尽量避免添加过多调料,保持清淡,才能最大限度保留乌鸡的营养价值。
乌鸡,这种被称为“动物人参”的食材,自古以来便是养生滋补的上佳之选。无论是老人、小孩,还是需要调理身体的女性,它都能通过科学合理的搭配提供显著的健康益处。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偶尔为自己和家人炖上一锅乌鸡汤,不仅是对身体的滋补,更是一种爱的表达。希望大家能在日常生活中科学食用乌鸡,让这份“动物人参”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好帮手。
1. 《本草纲目》——李时珍
2. 浙江大学医学院《乌鸡营养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报告》
3.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建教授采访,来源:《健康时报》
4. 《中国食品成分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5. 广东省中医院张思莱主任医师健康讲座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