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微处掌握记忆的规律并随时调整,带背单词感悟(11)
更新时间:2024-12-16 09:29 浏览量:31
带背单词虽然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它真的是一件考验人随机应变能力、观察反思能力的大事。古人说,处处皆学问,诚不我欺。
如何在一个小时内把时间利用最大化?这是个很模糊的问题。公司对带背有一套固定的流程,从滚动记忆、场景转换记忆、声音刺激、动画刺激、ai喝彩、视觉背景对记忆的影响、复习、听读、间隔复习、总复习、21天规律复习等各个角度都做了精心的设计,一看就知道是在专业的心理学家指导下做的设计。
但是,饶是这套设计已经非常完善,但人的个体差异太大了,而且人又是最最复杂的生物,你想发挥每个人最大的潜力,必须针对他个人做调整,大部分时间调整还挺大!
比如我带的这个记性不好的高三体育生,一般的学生学习5个单词会统一让他们听认一次,但是这个学生就不行,你学完第5个了,哪怕前4个在学习过程中也在不停复习,但学完第5个了,前4个几乎也还是一定会忘。所以我在学到第3个甚至第2个的时候,就得让他听认,让他闭上眼睛听单词。
听认的效果是最好的,跟看着读完全不一样。看着单词读是可以机械式复述的,但是听的话,你必须真的每个单词听到心里,自己认出来,才能说出它的意思。所以我说、他听的情况下,一旦他把单词能认出来,那是真的记下来了,比直接读强不止一倍。
听认调动了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一般机械式地光读是完全不同的。
越是能无时无刻不调动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尽量没有大脑懈怠躺平的机会,这节课的效率越高。这里最考验老师能力的就是,如何把握这个听认的时机。是学2个词的时候让他听认,还是3个词时,还是5个词时?还是这个学生压根不需要听认,就能把单词记的牢牢的?老师要从学生迟疑的语气、神态,还是放松的语气、神态里觉察出来,这就像我们跟人交流时会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调整自己说话方式,这些细微的调整言语是很难描述的。
最好的时机是学生刚刚认识这个单词的时候。如果学生还没有基本会认单词,你让他听,他更不认识,如果学生已经较好地认识了这个单词,你再让他听,是浪费时间。
我的经验是,学生如果在基本5道流程中没有学会一个单词,在检测时遇到这个不会的单词,你去让他读2遍哪怕读5遍,他也记不住。因为掌握一个单词不仅需要读,还需要听和反复反复细密地滚动记忆。基本上一个单词在5道流程中没有记住,后续就记不住了。所以一定要在5道流程里让学生掌握所有单词的意思。
如何发现学生懈怠之处、走神之处?这个需要经验,更需要老师本人的观察力。如何不给学生大脑懈怠的可趁之机?调动起他积极性来,也需要老师本人的灵活应变能力。
小苗说,小刘老师带学生背单词,就机械式走流程,45个一小时,后来换了个老师,一下子跳到190一个小时,这也太夸张了!学生记忆力那么好,机械式地走流程,他一定会显现出有点无聊的样子,这时候就要调整了。
这里有一点很关键,就是这个老师的性格,如果这个老师日常自己是个好学生、循规蹈矩的人,一般是不敢打破束缚,改变公司的带背流程的。如果这个老师自己就是不听话、喜欢尝新的人,反倒更容易不遵守公司流程,把学生带起来。
我忽然意识到,我能把几乎我所有的学生都带的很好,家长代理和学生都满意,一方面确实因为我喜欢学生,不糊弄,另一方面也因为我adhd特质的个性吧,a让我讨厌被束缚,就想按自己舒服的来,愿意尝试新东西。
而且a的个性很需要反馈,我发现我的调整得到了很多反馈、无论正向还是负向的,只要有反馈,学生的、家长的等,就会刺激我的大脑产生多巴胺,就会让我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哇,真没想到,我的a个性让我很适合做这个工作呢。
之前的工作都是在那里缜密地做分析,其实真的没那么适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