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一场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的冒险
更新时间:2024-11-22 22:16 浏览量:2
“我家孩子不在乎我怎么想。”
“我那青春期的孩子现在认为我很没用。”
“我的孩子恨我,我们之间根本没有爱。”
近20年来,虽然人们对青少年与青春期的理解日益丰富与深入,但“青春期”这三个字好像依然像一座横亘在家长与孩子之间难以翻越的大山。家长知道青春期会带来激素的变化,也知道这一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但这种理解好像并没有自然而然带来更和谐的亲子关系,这些新知识只是给青春期孩子贴上“叛逆”“不懂事”的刻板标签提供了“更科学”的理由与依据。孩子因为这些标签而感到被误解、被轻视,甚至会因为有了“科学依据”而变本加厉地叛逆。虽然近年来更多研究表明,青少年仍然与家长有着亲密的联结,而且很多时候是不自知地非常渴望获得家长的认可和赞许,但“青春期就代表着反抗和拒绝”的印象仍然牢牢刻在流行文化里和许多家长心中。由此好像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家长努力研究孩子的小脑袋里在想什么,研究为什么青春期孩子如此让人头疼,然而越是研究,家长与孩子的隔阂就越深,亲子关系就越僵硬。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解开这个死循环?
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在于大多数人对青春期的了解仅限于表面知识,但对这些知识究竟意味着什么、应该怎么利用这些知识改善亲子关系却并不清楚。我们知道青春期会带来激素变化,但这些变化对孩子的生理发育有哪些具体影响?这些影响会导致孩子怎样的心理特点?我们知道青春期叛逆,但孩子的情绪发生波动时他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孩子暴躁地指责父母时他们又在想什么?针对青少年大脑发育的有趣新发现本应拉近我们与自己孩子的距离,但实际却远非如此。这些发现自动将青少年归为不合群的、陌生的、难以接近的,从而扩大了青少年与家长之间的鸿沟。通过成人之间的口耳相传,这些神经科学方面的新发现被视为青少年不成熟和有缺陷的证据。但具有独特性的青少年大脑其实具有高度的适应性,能够快速学习,有着好奇心和勇气。在家长与孩子连接起来的路径中,欠缺的重要一环是将青少年眼中的世界合情合理地呈现出来,帮助青少年进行自我表达和自我理解。
《读懂青春期孩子的成长信号》的目标就是提供一种看待青少年的新视角,将青少年眼中的世界清晰地呈现出来,希望在青少年学习识别自己强大的情绪和利用日渐浮现的技能时,也指导家长参与到他们的成长中,把家长重新介绍给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也把孩子重新介绍给家长。作者特丽·阿普特是剑桥大学心理学专家。30多年来,她研究了60多个青少年家庭,观察过诸多亲子关系中的问题与冲突。在这本书中,她站在青春期孩子的视角,帮助那些正对广阔世界大胆探索的孩子进行自我表达,使他们的情感与思想能够得到家长的尊重和关注。同时,她也用温暖的故事和清晰的逻辑梳理了孩子在青春期的思维爆发、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负面行为、身心矛盾等问题,并为家长提供了实用的建议。
当你为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头疼的时候请记住:你跟孩子是一个团队,你们的目标是共同面对青春期的挑战,而非彼此对立。旧有思维觉得孩子偏离轨道一定是因为家长做了些什么,或者孩子处在固定的中心,而家长只能接受“这个孩子就是这样”。但其实在任何人际关系中影响都是多方向的,青少年的行为会引起家长的反应,家长的反应反过来也塑造了青少年的行为,家长造成的影响又是通过青少年所处的环境来调节的。只有当家长学会理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才能成为有益于孩子心智成长的合作者。(樊文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