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不要纠结男人爱不爱你,他跟小孩一样,只追求快乐和无条件的母爱

更新时间:2024-11-22 11:02  浏览量:2

或许你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男人至死是少年。

这实际上是在说,男性热烈的性格,永远不服输的精神和信心,以及对一切事物抱有不息的好奇心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一形象似乎正在不断地被扭曲。

在学龄时期,男生会被认为“不成熟”“开窍晚”,因而女生的优秀都是短暂的,等到男生开了窍,就一定会超过女生们;

在成为父母后,女性似乎一下子就能从少女变为母亲,而男性则需要长久的学习才能承担起这一责任,只因为他们仍是“幼稚的少年”。

似乎“少年”已经成了逃避责任的代表名词,甚至是心安理得享受服务和照顾和借口

女生们总是纠结自己的爱人到底对自己有多深的感情,其实我更愿意告诉你一个残酷的真相:男人只需要快乐和无条件的母爱

一、少年和少女

为什么我们经常听说“男人至死是少年”而不是“女人至死是少女”?

为什么男性可以毫无负担地幼稚,而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却需要温和、从容甚至优雅?

为什么男性可以不修边幅、放任房间脏乱、随地小便,却被认为是正常的,而女性做出同样的事情,一定会被人唾弃、嫌恶?

请注意,我们此刻讨论的并不是行为本身的对错,而是它所面临的不同社会评价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在很多的文化中,男性从小就被期望展现出更多的冒险精神、竞争性和独立性,

而女性则被期望展现出更多的关怀与母性。同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男性和女性被要求成为两种完全相反的特征。

对女性特质的枷锁:“母性”似乎从一出生就被按在了一个女孩的头上,这使得女孩们要温柔有母爱,而不是放纵自由。

当她表现出中性的打扮和性格时,往往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

而很少有人以“父性”去要求一个男孩,以一个未来或许出现又或许不会出现的孩子作为他一生的枷锁。

二、短期的快乐

根据性策略理论,男性和女性在长短期择偶策略选择上存在差异,这其实是基于进化心理学的性选择理论发展而来的。

男性由于生殖优势,会选择尽可能多的性伴侣以确保自己的遗传基因被传递下去,因此更倾向于选择短期择偶策略。

在这一方面,性别所体现出的差异无疑是巨大的。

而在脑神经科学相关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快乐是人为调控的结果,且快乐永远是短暂的

这是自然选择带来的,只有让你不快乐,我们才会有动力去寻找快乐,完成生存和繁衍的使命。

在神经科学的另一些研究中,欢愉和奖赏相关的神经回路在男性的大脑中更加活跃,这让我们理解到了,男性似乎更愿意去为短暂的快乐买单

就像有些人所说的:“男人是一声爆炸的烟火,而女人则是细水长流。”

男人宁愿将自己所有的心力和付出集中到一个刺激又冒险的事件,即使他们会为此付出很大代价;

而女性总是喜欢安宁、稳定和源源不断的情感输出。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夫妻在结婚之后,丈夫觉得妻子一直唠叨,“烦人”、“神经质”、“控制欲太强”,

而妻子觉得丈夫“幼稚”、“冷漠”,“几乎是个小孩子”。

三、无条件的母爱

心理学家荣格在小时候经常依偎在妈妈的身边,听妈妈讲一些来自东方的神秘童话和宗教故事,

这使得他对于东方有了一些幻想,内心变得丰盈而敏感。

母亲带给孩子一种无法分割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紧密联系,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安全感和幸福满足。

在孩提时代,男孩们如果觉得母亲不关心他,漠视他,那么他就有可能长成一个对女性带有偏见的人。

他认为女性都是冷酷无情的,同时却又特别希望能够出现一个女人替补母亲在生命中的角色。

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认为,2-5岁是男性性格发展的转变期。

他们被迫从母亲的怀抱之中被拖出来,心中满怀着恋母情结和对父亲的敌意

然而现代人普遍认为,离开母亲其实是一种安全感的缺失和欲望有可能得不到满足的落差

成功应对过这一阶段,建立起安全可靠的亲子关系后,男性便有可能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开朗大方的成年人。

从另一种方面来看,其实男生们只是需要一个无条件在背后支持他的人

在童年时期,只有母亲会毫无顾忌地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价值认同

因此,之后的恋爱关系也延续了这一点,使得男生们偏好那些能为自己更多地提供无条件支持的人。

同时,在男性骨子中透出的征服欲让他们表现得更想将人“收归麾下”,而不是建立一段恋爱关系。

这本质上是一种资源的获取,所以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男性总是在潜意识里将女性当做自己的所有物。

或许此刻你已经明白,某些男性相比较于“平稳”更倾向于“刺激”,相比较于“恋爱”更倾向于“照顾”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男性更多地被鼓励展现与儿童相似的特质,在之后的人格完善过程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会被保留,以维持自我认同的连续性。

所以,先别试探身边的恋人到底还“爱不爱自己”,可能在他的心里,爱情只是“新鲜感”或者“能力的体现”,

虽然不同的情况下因人而异,但很难说这样的情绪最终能不能转变为细水长流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