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爸妈与孩子,真能成为 “朋友” 吗?

发布时间:2025-08-13 16:03:41  浏览量:1

爸妈与孩子,真能成为 “朋友” 吗?

马琳

特需病房

心理治疗师

几个月前,我带领一场家长团体治疗时,曾就 “亲子关系的现状与期待” 与家长们深入交流。期间,一位家长坦言:“我特别希望能和孩子做朋友。你看现在,她有事从不跟我们说,朋友圈也把我们屏蔽了,我们根本摸不清她每天在想些什么。要是能成为女儿的朋友,既能听到她的心里话,还能帮她出出主意,说不定她也不会走到抑郁这一步。”

这番话立刻引起了其他几位家长的共鸣,大家纷纷表示认同 —— 有人期待与孩子成为 “姐妹”,有人渴望变成 “哥们儿”,核心诉求惊人地一致:若能以朋友的姿态相处,亲子间的沟通或许就能少些阻碍,多些顺畅。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父母和孩子能否做朋友” ,答案并非简单的 “是” 或 “否”,而是需要结合亲子关系的本质、孩子的发展阶段、父母角色的核心功能等多重维度分析。其核心在于:亲子关系中 “父母的权威引导” 与 “朋友的平等共情” 能否兼容,以及这种兼容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先明确:亲子关系与朋友关系的本质差异

心理学中,两种关系的定义与核心功能截然不同:

亲子关系:基于血缘与养育责任,本质是 “不对称的成长支持关系”。父母的核心功能包括:提供安全依恋、建立规则边界、引导正确的价值观。这种关系中,父母天然承担 “照顾者”和“引导者” 角色,需要一定的权威感。这里的权威感,不是控制孩子的想法和行为,而是作为子女可靠的规则制定者。

朋友关系:基于自愿与平等,本质是 “对称的情感互惠关系”。核心功能是情感共鸣、兴趣共享、平等互动,双方无天然的责任或权威差异,更侧重 “彼此满足情感需求”。

“父母尝试做孩子的朋友” ,潜在的积极意义

在保持父母核心功能的前提下,融入 “朋友特质”(如共情、倾听、尊重),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显著益处:

1增强亲子信任,减少沟通壁垒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往往源于 “被控制感” 而非 “被管教”。若父母能以 “朋友式” 的倾听而非说教,回应孩子的困惑(如学业压力、人际矛盾等),孩子更可能主动暴露内心想法,有效避免因压抑而产生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2促进孩子的 “自我认同” 发展朋友式互动中,父母会更关注孩子的 “个体感受” 而非 “权威期待”。例如,当孩子表达对小众兴趣(如二次元)的热爱时,父母若能以 “好奇而非批判” 的态度回应,有助于孩子确认 “自我价值不依赖于他人评价”,这是形成健康自我认同的关键。3培养孩子的 “平等意识” 与 “社交能力”父母在互动中展现的 “平等尊重”(如询问孩子意见、承认自己的错误等),会内化为孩子的社交模板。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学会如何与他人平等合作、如何尊重不同观点,这对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如亲密关系、职场合作)至关重要。

过度强调 “做朋友” 的风险:

警惕角色模糊带来的伤害

若父母放弃核心的 “引导者” 角色,单纯追求 “和孩子做朋友”,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1.破坏 “安全基地” 功能,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指出,孩子(尤其是婴幼儿期)需要一个 “稳定、可靠的权威照顾者” 作为 “安全基地”—— 知道 “父母会为我兜底”,才能勇敢探索世界。若父母为了 “做朋友” 而放弃规则(如允许孩子无节制玩手机、无原则突破底线),孩子会因 “边界模糊” 感到混乱:“到底什么是对的?遇到危险时,父母真的能保护我吗?” 长此以往可能促使孩子形成焦虑型依恋。

2.弱化 “社会化引导”,导致孩子规则感缺失

孩子的道德发展需要经历 “他律到自律” 的过程:先通过父母的规则(如 “打人不对”)理解社会规范,再内化为自我约束。若父母因 “怕破坏朋友关系” 而放任孩子的错误行为(如撒谎、欺凌同学),孩子会难以理解 “行为后果”,成年后可能因缺乏规则感遭遇社会挫折(如职场冲突、法律风险)。

3.投射父母的 “情感需求”,忽视孩子的成长需要

部分父母过度追求 “和孩子做朋友”,实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 “被认同需求”(如 “孩子跟我亲,说明我是好父母”)。例如,父母向孩子倾诉过多成年人的焦虑(如夫妻矛盾、经济压力),甚至让孩子 “安慰自己”,会导致角色反转—— 孩子被迫承担 “照顾者” 角色,压抑自身需求,形成 “小大人” 式的心理创伤。

结论:父母可以成为孩子们“具有引导功能”的朋友,关键在 “平衡”。

心理学视角下,健康的亲子关系可以是 “父母核心角色” 与 “朋友特质” 的融合,而非非此即彼的选择:

01

对婴幼儿期0-6 岁的孩子

父母的 “权威引导” 优先级更高。此时孩子需要明确的规则(如 “饭前洗手”)和稳定的照顾,朋友式互动可体现在 “游戏陪伴”和“情感回应” 上,如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蚂蚁,及时回应孩子的情绪和情感需要,但不能替代 “规则建立”。

02

对学龄期6-12岁的孩子:

“父母权威引导角色”向“朋友平等共情角色”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 “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开始形成逻辑思维能力,能理解规则的意义,却仍需要明确的边界感来构建安全感;同时,埃里克森的 “勤奋对自卑” 发展阶段指出,他们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尤其是在同伴交往中逐渐形成的 “平等意识”,会自然投射到亲子关系中。因此,父母的角色不能再是婴幼儿期 “全知全能的权威者”,也尚未到青春期 “平等对话的陪伴者”,而是需要在 “引导” 与 “共情” 之间找到动态平衡,完成角色的渐进式转型。

03

对青春期12岁-18岁的孩子:

朋友式的 “平等尊重” 需增强。此时孩子开始追求独立,父母应减少 “命令式沟通”,多以 “建议者” 身份互动,如 “你觉得这件事这样处理怎么样?”,但仍需保留 “底线原则”(如安全、道德)的引导权。

总之,父母不能 “只做朋友”,但可以 “带着父母的责任,做孩子可信任的朋友”—— 既有 “我会保护你、引导你” 的可靠,也有 “我愿意理解你、尊重你” 的温暖。这种平衡,才是对孩子心理发展最有益的亲子模式。

特需邀约

致各位患者&家属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特需病房

设置单间或套间,环境优美,收治有特需诊疗需求的患者。包括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怖,学校恐惧,网络游戏成瘾,睡眠障碍,神经发育障碍伴发情绪障碍,厌学拒学行为,及部分成人常见精神疾病。

如有住院需求,请联系如下电话:

出诊评估医生:

杨兴洁 特需病房主任 副主任医师

周一下午特需门诊

周二上午儿童情绪障碍门诊

周四上午青少年情绪障碍门诊

李玉龙 主治医师

周四下午儿童情绪障碍门诊

周五上午孤独症门诊

程玲飞 主治医师

周三下午青少年情绪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