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为什么越催,娃反而更拖沓?“关心式唠叨”,其实是在逼孩子对抗

发布时间:2025-08-09 22:03:30  浏览量:3

距离开学还有20天,孩子的作业写得怎么样了?

好友吐槽,“别提了,一天催800遍,人家还跟大爷似的,该咋地咋地。”

“别磨蹭、快点!”这句话已经快成口头禅了。

生活中,我们越催、孩子越慢,这是孩子故意和我们作对吗?

儿童心理学早已给出答案:家长的唠叨不是“提醒”,而是在剥夺孩子的自主感,逼他用“拖沓”反抗。

为什么“越唠叨,越拖沓”?

(一)

早上叫孩子起床,如果叫一遍不起,你会怎么做?

80%家长会叫第二遍,然后就有了第三遍、第四遍……直到把不情不愿的孩子叫起来。但此后,这样的情景也成了家里的日常。

“快点起”“快点吃”“快点收拾”“快点出门”……这样的声音,成了家里的日常。

其实,家长说的次数多了,会触发孩子的“屏蔽机制”,引起孩子的不耐烦或反抗。

如果每天重复相同的话,大脑甚至会“选择性屏蔽”,所以说,大人说了那么遍都是在做无用功。这样还可能会让孩子把“该做的事情”也一起过滤出去了。

(二)

“你越让我快,我就偏不!”

孩子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在我们口中说出来的是“提醒”,听到孩子耳中可能是“各种否定”。

没有人喜欢生活在整日的否定中,为了反抗,可能就会“故意唱反调”。

这也是孩子能想到的为数不多的反抗方法了。

(三)

孩子的生活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他也就失去了自我管理的机会。

儿童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人天生渴望“自主感”。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他们会表现出想要“掌握”的愿望。

当大人不停地唠叨,这不仅是催促,更是让孩子失去“规划自我”的动力。孩子会觉得“反正妈妈都安排好了,我照着做就行。”

好友听后,觉得一定要管住嘴,可,真就眼睁睁看着孩子每天慢腾腾,干啥都迟到吗?

“让你不要唠叨,又不是放手不管孩子!”

很多家长会疑惑,说800遍都不好使的事情,有啥办法,能说一两遍就达到目的呀!

后来好友看了《非暴力沟通的父母话术》,别说,当父母不急的时候,急的就是孩子了,但想让孩子自觉的做事,还是要掌握说话方法的。

比如

①早上催孩子起床,她不再反复提醒,一会儿在厨房喊一声“快起来”。

而是快到时间时,蹲在孩子的床前,轻轻拍孩子,确保他听见了自己的话,然后说:“宝贝,现在7点了,妈妈去盛菜了,不再来叫你了。”

②早上要迟到时,她不再催孩子“快点,要出门了”。

而是跟孩子说:“妈妈已经准备好了,5分钟内出门就不会迟到,我去门口等你了。你别急,慢慢来,别落东西。”

当费尽口舌的场景不再,孩子反而比平时快了。一开始快个1~2分钟,然后是3~4分钟,好友说,“这样的日常真是太幸福了。”

《非暴力沟通的父母话术》

这本书通过场景对话的方式,展示了亲子沟通的日常。朋友说,很多父母都是这样对孩子的,也没觉得有什么。

看了后面的情景分析,有种原来是这样啊的醒悟!孩子的感受是什么、行为的原因是什么或者当时TA的心理是什么,结合科学育儿理念,家长能很好地理解孩子和孩子共情。

有了理论知识,具体怎么做呢?

后面给出“话术建议”。

让家长看了就懂,不会说复刻也能用。

每个小节后面还有“总结练习”和“思考”,帮助家长真正掌握沟通技巧。

试着少说一句“别磨蹭”,多给孩子一点试错的时间;少替他焦虑,多相信他能学会管理自己。可以从这本《非暴力沟通的父母话术》开始,点击下面链接,把它带回家吧!

你听过吗?父母改变1%,孩子可能进步99%,掌握正向的引导,激活孩子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