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术台到运动场!18名心脏病儿童在穗完成康复蜕变
发布时间:2025-08-08 20:55:30 浏览量:1
8月8日下午,随着孩子们郑重接过结营证书,第三届“守护童心・共享阳光与汗水”心脏病后儿童心肺康复训练营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增城院区圆满结束。据悉,这场由妇儿中心联合广州体育学院、广州市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爱佑慈善基金会等多方力量打造的“守护之旅”,让来自广东、湖南、山西等全国各地18组心脏病后儿童家庭,在由医疗专家、运动康复专家团队、医务社工及志愿者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全程护航下,顺利完成为期两周的定制化康复训练。
小童组运动康复训练
双重突破填补空白,精准评估定制康复方案
据了解,本届训练营在服务广度和深度上均实现了显著突破。招募规模较前两届翻倍,增至18组家庭;在病种覆盖方面,也首次系统性地纳入了心肌病患儿群体,填补了该领域康复支持的空白。
此外,为确保训练的安全性与高效性,专家团队创新性地引入了“年龄-病种双维度”评估体系。针对10-15岁的大童组与6-9岁的小童组的生理特性,并结合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不同病种的康复需求,量身定制了包含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及平衡协调在内的差异化运动处方。经过两周的科学干预,参训学员的平衡力、爆发力及核心心肺功能指标均显著提升,为他们顺利回归正常校园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广州市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带领孩子参与趣味手工
破解“运动恐惧”误区,科学康复点亮童心
“孩子能和同学一起上体育课吗?能参加课间操吗?我们连他们的运动极限在哪里都不知道。”对于心脏病患儿家长来说,这是普遍存在的“运动恐惧”。
“心脏病儿童不是不能动,而是要科学地动。”妇儿中心康复师表示,训练营有效实践“身心社”全周期康复理念,形成多维康复支持体系。医疗康复团队运用运动心肺监测系统实时调控训练强度,并将折返跑、跳绳等训练内容设计成“闯关游戏”,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完成康复训练,有效破除了“心脏病儿童不宜动”的传统认知误区。医务社工借助非遗体验、绘画创作等艺术疗愈手段,助力孩子们重塑自信心与社交能力;通过开展亲子互动课堂、OH卡体验及多学科疾病宣教活动,引导家长从“不敢让孩子动”的观念转变为“懂得如何科学陪伴孩子活动”;此外,爱佑慈善基金邀请多位捐赠人代表以“康复伙伴”的身份积极参与孩子们的日常康复训练,实现“从资金支持到行动陪伴”的慈善理念升级。
有家长表示:“以前总觉得孩子生病是我们自己的事,但在这里大家有共同经历,就像个小家庭一样,互帮互助,还有专业团队为我们保驾护航,很放心。”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增城院区综合ICU主任崔彦芹作总结发言
康复蜕变见证成长,爱心延续守护未来
结营仪式上,学员们用精彩的歌唱、快板等才艺表演,生动展示了康复带来的活力与自信。6岁的学员小雨(化名)虽不能完全读懂运动康复的意思,却懂得所有人的用心:“妈妈说要控制身体里的小怪兽,不然它会让我变成爱哭闹的人,所以我要好好锻炼。”
妇儿中心增城院区综合ICU主任崔彦芹感慨道:“三届训练营,我们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孩子们从手术台、临床随访到如今在专业运动场上的蜕变。这不仅是身体的康复,更是生命质量的飞跃。未来我们将持续联动社会各界,为心脏病患儿铺就更坚实的‘全生命周期’康复之路。”
据广州同心医务社工介绍,训练营构建的支持网络和赋能成长计划将持续推进,并启动为期一年的康复跟踪随访机制;通过“病友会计划”,为往届学员搭建一个持续性的交流互助平台;同时,开展“儿童心脏病急救知识进校园”科普活动,将关爱范围进一步扩展至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文、图|记者 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