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生活观察(上):乡村儿童乐享多彩假期
发布时间:2025-08-08 08:31:44 浏览量:2
乡村儿童乐享多彩假期
——暑假生活观察(上)
7月17日,临西县第一小学卫罗菴分校30名学生参加以“运河珍珠链 非遗我体验”为主题的非遗文化之旅。图为学生体验贡砖的制作。 受访者供图
如何为乡村儿童打造一个充实、安全且充满乐趣的暑假生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今年暑假,随着公益托管班的普及、乡土研学的兴起以及非遗传承“热”,乡村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正变得充实且充满乐趣。
公益托管点亮假期
7月18日,在元氏县南佐镇东南街村的“元师学堂”,一群孩子正在球场上玩匹克球。
课堂上,来自河北师范大学的志愿者贲雨彤先是耐心讲解匹克球的规则、基本动作和安全注意事项,随后通过分组练习、趣味对抗赛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这项运动的魅力。
“随着新课标的推出,体育在小学课程中所占比例大幅提高,但乡村教育条件相对落后,所以我们通过引进一些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参与度。”贲雨彤说。
为丰富乡村儿童暑假生活,助力乡村教育发展,元氏县委社会工作部联合河北师范大学开展为期半个月的“元师学堂”志愿服务。河北师范大学48名本科生和9名法律专业研究生组成志愿者团队,奔赴元氏县4个乡镇,开展支教活动。
他们精心设计了手势舞、趣味数学、法律常识、心理、手工、体育、科学实验等12门特色课程。
“公益课堂既解决了家长看护难题,又能让孩子开阔视野、学习知识,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一位家长表示。
暑期公益托管,不仅仅是“托”和“管”,更是儿童走出校园、拓展生活的重要途径。
为丰富乡村儿童暑假生活,邢台市襄都区景家屯村办起了孝道文化书法学习班,村里近百名学生参加。志愿者妙趣横生地讲,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一笔一画地模仿。
“暑假孩子去哪儿成为不少家庭的难题,我们邀请了河北省书法协会会员和退休教师,办了这个公益书法班,志愿者既为孩子们传授书法,又讲授孝道文化。目前,已经连续开展了四年。”景家屯村党支部副书记杨竣晴表示。
在邯郸市峰峰矿区大社镇大社村的托管课堂上,课程内容涵盖防溺水教育、经典阅读、创意手工与家务劳动等,让孩子们在学玩结合中充实自我。
唐山市丰南区新华社区开展巧手创意工坊,让孩子们体验剪纸、彩绘、串珠、缝线等手工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意潜能;该区的新华书店设立实践体验课堂,孩子们变身为小小图书管理员,整理书籍、服务读者,学习责任担当。
这些开在村里、社区里的托管班,让孩子们的假期时光充实又多彩。
乡土研学开阔眼界
“快看,快看,蒲公英的小伞宛如水晶吊灯。”7月19日,献县匠心英杰小学和乐寿镇白楼小学的孩子们在献县中医院开启一场研学之旅,在本草探秘展区,孩子们通过显微设备观察药材切片。
献县中医院研学活动设置了几大体验区:在手工体验区,孩子们亲手制作驱蚊香囊;在治未病专区,医护人员手把手给孩子们教授海姆立克急救法;在特色门诊体验区,针灸、推拿体验让同学们直呼“穴位按摩真有趣”;在现代科技展示区,智能煎药系统与3D打印的古法制药器具同台展示,完美诠释“古方新用”的传承创新。
“原来《本草纲目》里的方子今天还在用!”学生王梓萌的研学笔记上,画满了草药图谱。
在乐寿农牧集团,学生们戴着蓝色无菌帽,透过玻璃幕墙目不转睛地观看全自动生产线;在垃圾发电厂,学生们发现垃圾还可以转化成清洁能源。
研学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知家乡、爱家乡、建家乡”的种子。
这个暑假,这样的乡土研学活动已经成为献县中小学生开阔视野、深入实践、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今年以来,我们已组织全县各乡校开展50余场,1500余名学生在田间地头、红色基地、工厂车间里品读家乡这本大书。”献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韩金彪说。
乡土是乡村教育的文化底色。献县正规划更多“带露珠”的乡土课程。
“接下来,我们将向下扎根开发乡镇特色研学,向外延伸联动省市资源,向新突破举办新献县成果展,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家乡的代言人。”韩金彪表示。
在各地,暑假研学正成为乡村学生开阔眼界、增广见闻的新方式。
这个暑假,临西县第一小学卫罗菴分校30名学生参加了以“运河珍珠链 非遗我体验”为主题的非遗文化之旅。
“这个活动我们已经开展了四年。”卫罗菴分校校长王自强说。
三天的时间里孩子们沿着京杭大运河的文化脉络,在临清钞关体验古法拓印,在元代运河遗址边聆听“炸马唐”的运河故事……沉睡的非遗技艺在孩子们心里“活”了起来。
非遗传承浸润心田
7月25日,在唐山市丰润区左家坞小学皮影教室里,伴着时急时缓的唱腔,78岁的丰润皮影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俊秋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出《西游记之唐僧化缘》皮影戏。
暑假期间,左家坞小学免费开设皮影戏暑期小课堂,邀请当地的皮影戏艺人为小学生介绍皮影戏知识,并教授他们制作皮影、表演皮影戏,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
这堂课上,刘俊秋给孩子们讲授了皮影的历史以及皮影绘画、雕刻、操控和唱腔技巧。
在刘俊秋手把手示范下,孩子们屏息凝神,小心翼翼接过挑线,笨拙却又无比认真地尝试操控。
“这是我假期里面最喜欢的事了,它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增强了我的动手能力。希望长大后我也能演皮影,传承家乡文化。”左家坞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王馨阳告诉记者。
左家坞小学是一所乡村学校,为了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学校开设了舞蹈、粘贴画、足球等18种23个社团活动,皮影社团正是其中一个。
“学校设有专门的皮影活动教室,平时我们每周三下午开展社团活动,暑假每个月开展两次。”左家坞小学校长高振柏说。
光影流转间,文化薪火传。看现场的孩子们那么喜爱皮影戏,刘俊秋欣慰无比。
“通过制作皮影、表演皮影戏等形式,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孩子们眼里的光,就是非遗未来最亮的灯。”刘俊秋表示。
这个暑假,沧县的孩子们则喜欢上了传统武术。
7月22日一大早,沧县捷地回族乡曹庄子小学武术社团的三四十名小学生在运河河畔,跟着教练练习传统武术。
“暑假我几乎每天跟着师傅练习六合拳、八极拳等,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在锻炼过程中,培养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精神品质。我越来越喜欢武术了!”曹庄子小学四年级学生从维佳说。
为丰富学生暑期生活,曹庄子小学邀请专业武术教练传授技艺,成立武术社团,开设功夫扇、五步拳、八极拳、六合单刀等武术课程。这几年学校武术社团的孩子从最初的六七个人增加到现在的四五十人。
利用暑假,孩子们在拳脚舞动中感受传统武术魅力,在坚持中强健体魄,也在一招一式学习中传承着武术文化。
“为了激励孩子们假期练习,秋季开学后我们还计划开展武术展演活动。”曹庄子小学校长冯均秀表示。(河北日报记者 陈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