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浪浪山”里的中国味
发布时间:2025-08-06 20:41:23 浏览量:2
提要:“踏平坎坷成大道”
国产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正在热映,两日即斩获超1亿元票房,平台预测总票房逼近10亿元,成为暑期档的一大亮点。
作为《中国奇谭》系列首部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以“职场生存记”为引子,将镜头对准了西游世界里的一群无名小妖。西游记可谓“国民故事”,经典人物和桥段已经被演绎了无数回,这一次相当于补充了一个草根视角——“唐僧师徒能去,我们为什么不能去?”四只平平无奇、“缺点”各异的小妖现学现卖,决心假扮唐僧师徒取经,最终在一路坎坷中找到了自我。两年前,一句“我想离开浪浪山”打动了不少观众,两年后的今天,“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这一新主题,是对前作的回应,更是在提醒观众在平凡人生中努力活出不凡。
“浪浪山”再次出圈,是近些年持续走热的中国动画电影的缩影。从聚焦大唐群星诗意人生的《长安三万里》,到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前五的《哪吒2》,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虽主题各异,却有着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台前幕后将“中国风”拉满。就拿《浪浪山小妖怪》来说,故事取材源自中国名著,视觉上,全片坚持“笔墨入镜”,山间云雾、妖怪神态、村庄烟火,处处体现着中式美学底蕴;音乐上,团队将唢呐、竹笛等民族乐器与电子音效结合,让紧张的追逃戏多了几分江湖气;语言上,方言配音、“职场黑话”等,都让角色更具烟火气……可以说,观众看到的是一部中国电影,更是一幅流动的东方画卷。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动画电影的标准一直被西方美学与叙事定义。今天,大银幕上掀起的“中国风”,丰富着全球观众的视听体验,也让世界看见了动画电影的全新可能。这种存在感,得益于多年来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而更关键的,还是传统文化富矿的馈赠。无论是古典文学、民间传说,还是戏曲艺术、历史元素,都于不知不觉中诠释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种文化基因,决定了中国故事、中式审美最对我们的胃口,也最能代表中国在国际文化市场圈粉。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诗以言情。当哪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当小妖怪讲出“我们不必都是英雄,但依然可以在自己的轨道上活出意义”,其实也在向全球观众传递着中国文化中的英雄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跨文化传播角度看,动画形象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容易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接受,是实现全球叙事的绝佳载体。这对于文艺工作者也是一种提醒,用属于我们的风格讲好中国故事,在传承中创新、在探索中进步,世界将看到一个更加可爱的中国。
《浪浪山小妖怪》的创作团队有句话说得好:中国动画学派的生命力,正在于“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今天的动画也应该回应当下人的困惑与渴望。立足深厚的文化土壤,找到生动的时代表达,中国动画必将翻越“浪浪山”,成就更多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