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里,最缺的不是爱,而是好好说话的能力
发布时间:2025-08-05 18:58:34 浏览量:3
文/婷妈
我们中国人表达爱的方式总带着点“拧巴”——父母省吃俭用给孩子最好的,嘴里却说“你再不听话就别吃饭了”;明明担心孩子冷,开口却是“穿这么少,冻死你才好”。
我们心里装着满满的爱,可话到嘴边就变了味,像裹着冰的糖,孩子尝到的只有凉,感受不到甜。
其实,中国家庭从不缺爱,缺的是好好说话的本事——把指责换成关心,把命令换成商量,把攀比换成鼓励。
1、别让“刀子嘴”,把爱切成了碎片
父母的嘴,有时像把钝刀子,明明想把孩子雕琢成器,结果却划得满身是伤。
王姐就是这样,儿子考试没考好,她连夜炖了鸡汤,嘴上却说“考这点分,还有脸喝鸡汤?我要是你,都不好意思回家”。儿子低着头没说话,一碗鸡汤端在手里,比药还难咽。
王姐心里疼孩子,可话一出口就成了刺,孩子感受到的只有嫌弃,哪还能体会到汤里的暖意?
而小区里的张阿姨,孙子打碎了花瓶,她没骂,只是说“手没割破吧?下次拿东西小心点,这花瓶是你爷爷送我的,碎了有点可惜,但没你重要”。
孙子听了红着眼圈说“奶奶我赔你”,张阿姨笑着说“你以后做事稳当点,就是赔奶奶了”。
同样是爱孩子,好好说话的人能把坏事变成拉近心的机会,而刀子嘴却把爱切成了碎片,扎得人疼。
咱疼孩子就直说“冻着了吧,快加件衣服”,别嘴硬说“冻死你活该”;孩子犯错了就说“下次注意”,别恶狠狠地骂“你咋这么笨”。
好好说话,爱才能原封不动地传到孩子心里。
2、少点“命令腔”,孩子才愿意把心交给你
很多父母总爱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所以习惯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必须报这个补习班”“这事我说了算”“别跟我犟,听我的”。
可孩子不是机器人,你按一下按钮他就动一下,你越命令,他越想反抗。
李姐的女儿上初中时,想买条阔腿裤,李姐说“学生就该穿运动裤,不准买”,结果女儿用零花钱偷偷买了,藏在学校里,放学换了才回家。母女俩像打游击战,心里都堵得慌。
后来李姐试着改了口气:“你想买阔腿裤是觉得好看吧?妈妈担心学校不让穿,咱们一起看看校规,要是允许就买,好不好?” 女儿没想到妈妈会商量,反而主动说 “那我先问问老师”。
其实,孩子要的不是完全听他的,是被尊重的感觉。你用命令的口气,他觉得“你根本不在乎我的想法”,自然把心门关得紧紧的;你好好商量,他才愿意打开门,跟你说说心里话。
别总说“我是为你好”,不如说“你觉得这样怎么样?咱们一起想想”。少点命令,多点商量,孩子才愿意把心交给你。
3、别拿“别人家的孩子”,戳碎自家孩子的心
“你看人家小明考了第一”“隔壁小丽钢琴都过十级了”,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父母说这些时,心里想的是“激励孩子进步”,可在孩子听来,就是“你啥都不如别人,我对你不满意”。
老周的儿子以前很爱画画,可老周总说“你画这破画有啥用?人家小宇奥数拿奖了,那才叫本事”。后来儿子再也不碰画笔了,跟老周也没话说,老周这才后悔“我咋就不能夸夸他画得好呢”。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花,有的开花早,有的开花晚,拿别人的花比自己的,只会让自己的花蔫下去。
李叔就很会说话,孙子跑步没拿到名次,他说“你今天比上次快了两秒,这就是进步,爷爷上学时还跑不过你呢”。孙子听了眼睛亮了,说“下次我还能更快”。
咱别总盯着别人家的孩子,多看看自己孩子的闪光点:他今天主动收拾了玩具,就夸他“你把房间收拾得真整齐,比昨天能干”;他帮邻居拿了报纸,就说“你懂得关心别人,妈妈为你骄傲”。
好好说话,就是让孩子知道“就算我不完美,爸妈也爱我”。
写在最后
中国的父母啊,总把爱藏在“为你好” 的壳里,用最硬的话说最软的心。可孩子还小,看不懂那些拐弯抹角的爱,只听得懂你说的话是冷是热,是刺是糖。
试着把“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换成“妈妈知道你有自己的想法,能跟我说说吗”;把“这点事都做不好” 换成“没关系,咱们再试试,妈妈陪着你”;把“你看看人家” 换成 “你这次做得比上次好,继续加油”。
好好说话,不是没脾气,是把脾气换成耐心;不是没原则,是把原则裹上温柔。
当你好好说话时会发现,孩子眼里的光亮了,跟你说的话多了,那些曾经拧巴的亲子关系,会像被阳光晒过的被子,变得暖乎乎、软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