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苏大附一院完成单孔机器人儿童次级隆突切除重建术
发布时间:2025-08-05 18:06:15 浏览量:3
转自:扬子晚报
近日,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主办的“2025年单孔机器人肺部手术学习班”在苏州顺利召开。世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创始人、苏大附一院海外主任Diego Gonzalez Rivas(迭戈·冈萨雷斯·里瓦斯)教授携多位国际胸外科专家来苏参会交流。学习班期间,专家团队成功演示了两台单孔机器人手术。尤为引人瞩目的是,赵军主任带领团队携手冈萨雷斯教授成功为一名13岁男孩实施了全球首例单孔机器人儿童次级隆突切除重建术,创造了一项医学奇迹。
男孩患恶性支气管肿瘤
团队设定高难度手术方案
13 岁男孩小孙(化名)两个月前因咳嗽、发热前往医院检查,被确诊为支气管肿瘤。由于巨大的肿瘤堵塞了左上肺支气管,已引发大面积肺炎。接受支气管镜下氩气刀治疗后,小孙的肺炎症状虽得到缓解,但活检病理报告显示其患的是恶性肿瘤。进一步的胸部增强CT及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左上叶及左下叶分支的支气管嵴部(即次级隆突)仍有肿瘤残留。
为寻求彻底切除性手术,小孙辗转来到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黄海涛主任接诊后,通过仔细分析病情,判断患儿具备实施次级隆突切除重建术的条件。为实现肿瘤完整切除并最大程度保留患儿肺功能,胸外科团队精心设计了单孔机器人辅助左肺次级隆突切除重建这一高难度手术方案。
经过团队详细评估,最终决定为小孙实施保留肺组织的单孔机器人辅助下左肺支气管肿瘤切除术+次级隆突重建术。相较于常见的隆突重建手术,次级隆突重建的难度大幅提升。次级隆突位于肺叶上下叶支气管分支的关键部位,解剖结构极为复杂,手术不仅需要精准切除肿瘤,还要在狭小空间内完成支气管的精细重建,操作难度如同“针尖上跳舞”,对手术的精准度和精细度要求极高。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全球首例针对儿童的单孔机器人次级隆突重建术,没有任何先例和经验可借鉴,每一个操作步骤都需要医疗团队凭借深厚的专业积累和创新勇气逐步探索完成。
精准操作攻克难关
复杂手术高效完成
手术当日,小孙被送入手术室,在全麻状态下,医疗团队开始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手术。手术团队在患者左侧胸壁做一个3-4 厘米的微小切口,这是单孔机器人手术的唯一通道。通过这个切口,将机器人的机械臂和镜头精准送入胸腔。
首先进行的是肿瘤切除环节。由于肿瘤位于左上叶及左下叶分叉嵴部(次级隆突),位置较深,周围解剖结构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重要血管和神经。主刀医生操控着拥有 7 个自由度的机械臂,灵活地避开周围关键结构,清晰地暴露出肿瘤所在的次级隆突。机械臂过滤掉了医生手部的细微震颤,确保每一个动作的稳定和精准,随着剪刀的精细切割,次级隆突被完整切除,冰冻病理报告也显示支气管上下切缘未见肿瘤累及,提示肿瘤被完全切除,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医护人员的信心。
随后,最关键的次级隆突重建环节到来。主刀医生需要在狭小的空间内,将支气管的三个断端进行精准对接缝合。此时,机器人的优势再次凸显,机械臂如同灵活的“手”,夹持着特制的细小缝合针线,每一针的角度、力度都经过精准把控,确保缝合严密,避免术后出现漏气等并发症。随着次级隆突的重建顺利完成,左肺恢复了正常的通气功能。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疼痛轻微,术后第一天即可自行下床行走,目前恢复顺利。
机器人技术优势凸显
微创与精准并重
此次手术采用的达芬奇机器人系统,优势突出,为手术成功提供关键支撑:
微创性更优:相比传统开放手术的十几厘米切口,机器人手术仅需 3-4 厘米切口,无需切断肋骨,创伤大幅减少,术后恢复快,尤其适合儿童;相较于主流的三孔机器人手术,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率先开展的单孔技术减少了切口数量,进一步降低组织损伤、疼痛和感染风险,术后疤痕更小。
操作灵活稳定:机械臂拥有7个自由度,可像人类手腕般灵活转动,能完成360度旋转等精细动作,在儿童狭小胸腔内轻松抵达手术部位;同时可过滤手部自然震颤,确保操作精准稳定,保障支气管严密缝合。
视野清晰精准:提供高清三维立体视野,能将手术区域放大10-15倍,让医生清晰看清细微血管、神经和组织结构,为精准操作提供清晰指引,提升手术安全性。
全球首例单孔机器人儿童次级隆突切除重建术的成功实施,是该院胸外科在微创外科和气管外科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展示了该院在复杂胸部手术方面的领先技术水平,也为儿童复杂气管手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