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口同声】把关爱儿童从口号变成实实在在的陪伴
发布时间:2025-08-05 15:47:17 浏览量:3
每年暑期,儿童看护问题总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学科类培训按下暂停键,孩子们的假期时间如何充实度过?父母因工作无法陪伴的“空档期”如何填补?今年,多地社区推出的“暑期托管班”给出了温暖答案——这些由政府引导、社区主导、志愿者参与的公益服务,不仅为孩子们搭建了安全有趣的学习成长空间,更以“小切口”折射出社会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暑期儿童关爱,核心是解决“看护难”背后的民生痛点。过去,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不得不将孩子单独留在家中,或交给老人代管,但老人精力有限、安全意识不足等问题时有发生。而社区托管班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们依托社区活动中心、学校等场地,整合大学生志愿者、退休职工等资源,提供作业辅导、兴趣培养、安全教育等服务,既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又让孩子们的假期从“无人管”变为“有人陪、有收获”。从海南全省218个乡镇街道的托管站,到湖南长沙望城区覆盖1.1万名儿童的托管点,这种“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模式,本质上是将公共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让民生关怀更具象、更可感。
社区托管班的价值,远不止于“看孩子”。当孩子们在托管班里学习非遗技艺、参与科学实验、接受安全教育时,托管班已悄然成为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在云南文山,托管班开设防性侵课程,提升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在江苏盱眙,无人机操作、机器人编程等科技活动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在海南儋州,“东坡课堂”让传统文化浸润童心……这些课程设计,既回应了家长对“减负不减质”的期待,也契合了新时代对儿童全面发展的要求。社区托管班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将文化、科技、安全等元素融入日常服务,让儿童在玩中学、学中乐,实现了从“被动托管”到“主动成长”的转变。
社区托管班的成功,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同参与。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用知识陪伴儿童成长,退休教师以经验助力课程设计,社区工作者通过精细化管理保障安全,企业通过捐赠物资支持托管运营……这种“众人拾柴”的模式,不仅解决了人力、资金等现实难题,更构建起“儿童关爱共同体”。从海南“家长接送签到签退”的细致规定,到湖南江华“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服务网络,社区托管班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运作,将社会爱心转化为可持续的公益行动。这种共建共享的治理智慧,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当政府、社会、家庭形成合力,就能将“民生痛点”转化为“幸福亮点”。
暑期托管班的温暖实践,让我们看到,关爱儿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当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暑期托管班中收获知识、友谊与自信,我们便能看到一个更有温度、更有希望的社会。愿这张“成长守护网”越织越密,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今日头条·轻舟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