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家长崩溃!宝宝巴士APP开屏跳低俗直播,95%高毛利下儿童保护失守

发布时间:2025-10-30 14:07:00  浏览量:1

家长圈炸了。这次出事的,是号称 “专注 0-8 岁启蒙” 的宝宝巴士。

事情的导火索很具体。有家长打开 “宝宝巴士儿歌” APP,屏幕刚亮起欢快旋律,下一秒就跳转到低俗擦边直播。网友截图里,广告标题赫然写着 “三女共侍一夫”,画面里还有着装暴露的人物。

更让家长崩溃的是误触陷阱。广告的关闭键小得几乎看不见,孩子手指一划就会跳转,还会自动下载陌生软件。有家长说,自家孩子曾误点广告,用免密支付花 98 元买了条虚拟宠物狗。

这不是第一次出问题。早在去年 9 月,就有家长发现会员过期后,APP 弹出露骨情色广告,气得直接卸载。今年 3 月,还有孩子被广告里 “像女鬼” 的画面吓哭,关了四五遍都关不掉。

舆论发酵两天后,10 月 29 日上午,宝宝巴士终于道歉。负责人把责任推给第三方平台,说问题广告是第三方接入,影响了用户体验。

这个回应没平息怒火。10 月 28 日客服的说法更刺眼,客服称非会员状态有第三方广告,“审核疏漏属异常情况”,潜台词像是在说 “这很正常”。家长们不买账,“专门给孩子做的 APP,怎么能把‘审核疏漏’当借口?”

迫于压力,宝宝巴士当天又发整改声明。声明说已下线相关平台广告,停止与涉事方合作,还会研发强制拦截功能。内部审核负责人被严肃处理,有人被调离岗位、降职降薪。记者实测,APP 开屏广告确实暂时消失了。

但家长的疑虑没散。有人翻出旧账,2023 年工信部就通报过宝宝巴士两款 APP “信息明示不到位”,涉及侵害用户权益。这次的 “整改”,更像危机公关,而非主动纠错。

根源藏在商业模式里。宝宝巴士 2009 年成立,服务全球 7 亿家庭,看似是儿童内容服务商,实则靠广告吃饭。招股书显示,2018 到 2020 年,广告相关收入占比都超过 72%,最高达 76.76%。

这门生意利润高得惊人。同期宝宝巴士毛利率稳定在 95% 左右,2020 年更是达到 95.24%,比茅台的毛利率还高。免费内容吸引孩子,孩子流量吸引广告主,广告收入再扩大规模,形成了闭环。

只是在这个闭环里,孩子成了 “流量产品”,而非需要呵护的用户。产业时评人张书乐点破关键:早教 APP 高度依赖广告本就怪异,很多广告话术会给婴幼儿造成认知误区,更别说低俗内容了。

法律层面早有红线。《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色情内容,平台必须建立审核制度,不符内容不得发布。湖北炽升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兴剑直指,宝宝巴士作为发布者,没尽到法定审核义务。

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 “有没有广告”,而是 “给孩子看什么广告”。家长能理解商业行为,但无法接受把低俗内容塞进儿童 APP。有家长说得直白:“我们信任你才给孩子用,你却把孩子的注意力卖给低俗广告主。”

更值得警惕的是 “系统性失效”。从广告接入到审核放行,再到用户投诉后拖延处理,每个环节都出了问题。所谓的 “审核机制”,在高利润面前成了摆设。

事件发酵后,不少家长开始卸载宝宝巴士系列 APP。有人换了其他早教软件,发现广告同样不少,只是没那么低俗。这让家长们更焦虑:儿童数字空间的 “净土” 到底在哪?

截至目前,宝宝巴士只关闭了开屏广告,其他位置的广告是否整改还不明确。声明里 “相应平台” 的表述也被诟病,有网友质疑:“是不是只撤了被曝光平台的广告,其他平台还在碰运气?”

这件事给所有儿童内容平台敲了警钟。靠孩子流量赚钱可以,但不能突破底线。广告审核不是 “选择题”,而是 “必修课”;儿童保护不是 “公关话术”,而是生存根基。

监管层面也该发力。现有规定不算少,但落地执行还有漏洞。对于反复出现问题的平台,不能只靠舆论倒逼整改,该有更硬的处罚措施,比如罚款、下架整改,甚至吊销资质。

家长们的诉求很简单:打开儿童 APP,听到的是干净的儿歌,看到的是适龄的内容。不需要绝对免费,但需要绝对安全。

宝宝巴士的道歉和整改只是开始。后续能否真的建立起有效的防护机制,还要看实际行动。毕竟,信任一旦碎了,再想拼回去就难了。

希望所有做儿童生意的企业都能记住:孩子的世界容不得低俗,家长的信任经不住消耗。赚该赚的钱,守该守的规矩,这才是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