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地主收养红军烈士遗孤,建国后生母寻回亲子,孩子跪谢养育之恩

发布时间:2025-10-30 08:07:00  浏览量:1

1949年10月,浙南山区的稻谷还没完全收割,山风带着潮气吹进王家老宅。十三岁的王继曾被父亲喊进堂屋:“继曾,省里来了封公函,你亲生母亲要见你。”少年愣住,只觉心口怦怦直跳。

消息像石子落水,一圈圈荡开,王学文和秦子莲对视良久。两位中年人明白,这一天迟早会来,却依旧忐忑。他们怕孩子舍不得自己,也担心那位母亲心中留下的空洞太深。

时间往前推十二年。1937年1月中旬,湘南下了整整三天雪,井字形的山路被冰凌封死。深夜,王学文听见细微敲门声,打开门,一股冷风卷着雪屑灌进屋。门口女子抱着襁褓,嘴唇冻得发紫,她开口却很镇定:“同志,我是红军,临产后即将随队西征,孩子托付给你们。”说完“扑通”跪下。

那女子名叫吴仲廉,1908年12月生于湖南宜章。求学衡阳女子师范时,她用微弱的桐油灯光读完《民报》,又在同学曾志的介绍下加入组织。1928年冬,她与曾日三并肩投入湘南暴动,随后转战井冈。岁月将少女的柔嫩打磨成坚毅,唯一不变的是对新世界的渴望。

王学文原是当地小地主,家中六十多亩水田,两间油榨坊。因为常年赊粮救济穷人,乡里对他还算服气。可“地主”二字终归敏感,面对红军女子的恳求,他皱眉,妻子却先开口:“留下吧。”就这样,婴儿与他们百日大的亲生儿挤在同一木摇篮里。秦子莲给两个孩子缝了一模一样的小棉袄,夜里听哪边哭就抱哪边,常搞错。她咯咯笑:“反正都是自家骨肉。”

1937年3月,西路军在甘肃河西走廊鏖战,曾日三阵亡,吴仲廉被俘。被押往兰州途中,她咬破舌尖假装吐血,敌军误以为奄奄一息,把她丢在荒漠驿站。夜深,她忍痛爬出草棚,靠沿路牧民掩护逃回陕北。那一年她二十九岁,头发已添白丝。

同一时期,王家日子暗潮汹涌。马家军曾派人翻查户口,质疑他们窝藏“赤匪婴儿”。王学文咬牙顶下:“都是我王家的种。”为了护住孩子,他悄悄变卖一半田地,向保长缴了“保甲费”。外人只道王家血缘单纯,没人知道真正的秘密。

1946年土改风声四起,村里对“地主”身份剑拔弩张。王学文主动把余下二十亩良田入互助组,只留下祖坟边的一块菜地。乡党委调查后发现王家十年来济贫有名,便把他列为自首分子,保住了一条生路。秦子莲常念叨:“好人自有好报。”

战火另一端,吴仲廉经延安整训,先后任南方局交通科干部、浙江解放区妇工委委员。她心里始终记着那个雪夜襁褓中的小脸,每年写下一页“继曾纪事”,放在随身布囊里。1949年5月杭州解放,任务稍缓,她终于请假南下找子。

1950年新春,山路仍旧湿滑。吴仲廉踏进王家院子,先看到一株红梅,正与少年练枪的吆喝声相映。她喉咙发紧,却强压住泪。王继曾停下动作,打量这位瘦削却精神的陌生女人。王学文轻拍儿子肩:“孩子,她是你娘。”寂静蔓延,能听见鸡鸣和柴火爆裂。片刻后,少年扑通跪下,磕得额头砰砰作响:“妈,爹娘同在,儿福气。”

吴仲廉俯身搂住孩子,手抖得厉害,却一句话也说不出。秦子莲在旁边抹眼泪,嘴里嘟囔:“娃别磕那么重。”王学文把吴仲廉扶起,诚恳地说:“这孺子先叫我一声爹,再叫你一声娘,我们两家都是亲人。”

此后,王继曾随生母赴杭州读书,毕业进了铁路系统。当年那张木摇篮被他保存下来,闲暇修补漆面,又在摇篮底写上八个小字:雪夜托孤,两家同心。王学文夫妇留在老宅,种田养蜂。1953年王学文病逝,地方政府追认他为“支前模范”,理由很简单:在最艰难的年月救护了烈士的血脉。

1964年国庆前夕,已成工程师的王继曾带着奖金回乡,为养母换了座青瓦新房。夜里,母子俩在灶口烤番薯,秦子莲感慨:“先前怕你走了就不记得咱们,现在想想,是我小气。”少年早成男子,他握住母亲粗糙的手:“没哪个孩子会忘了端饭的人。”

这段跨越十二年的托孤与寻子,并没有惊心动魄的刀光,却见证了信义、善良与牺牲。战火能够撕裂城池,却无法剪断人间的温情;阶层壁垒也能被一双双愿意伸出的手打碎。养父母、亲生母亲、烈士血脉,共同写下了一笔并不算传奇却足够厚重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