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正经主业的广告贩子,宝宝巴士怎可戕害少年儿童,应该倒闭!
发布时间:2025-10-29 15:46:58 浏览量:3
当家长们点开“宝宝巴士儿歌”APP,本是想给孩子放首启蒙儿歌,屏幕却突然跳转至衣着暴露的擦边直播——这荒诞又刺眼的一幕,近期成了无数家长的噩梦。号称“儿童启蒙领军品牌”的宝宝巴士,在低俗广告引发众怒后光速致歉,可那轻飘飘的“第三方接入”的说辞,终究掩不住商业模式里藏着的肮脏算计。打着育儿的幌子赚着昧心钱,这样的企业,凭什么盘踞在孩子的成长世界里?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日本某些低俗游戏、擦边动画曾试图侵蚀我国儿童的精神世界,彼时社会各界合力抵制,才守住了孩子们的成长净土。那时我们就该达成共识:儿童群体的价值观尚未成型,对美丑、善恶的辨别力薄弱,任何打儿童主意的低俗营销,都是在戕害民族的未来。可如今宝宝巴士的操作,分明是让沉渣再度泛起。更讽刺的是,过去的低俗内容还需“偷偷摸摸”传播,而宝宝巴士竟堂而皇之将擦边广告嵌在专为儿童设计的APP开屏页,借着“启蒙教育”的外壳,把低俗内容精准推给学龄前儿童。这种披着合法外衣的“精神污染”,比当年的非法传播更具迷惑性,也更显卑劣。
不少家长以为宝宝巴士是家专注儿童教育的良心企业,实则掀开面纱便知,这不过是家靠广告流量续命的商业公司。公开资料显示,宝宝巴士的主营业务围绕儿童数字内容展开,涵盖儿歌、动画、早教APP等,主打“0-8岁儿童启蒙”的标签。但支撑其运转的核心,从来不是教育质量,而是广告收入。2021年其招股书数据狠狠戳破了“教育企业”的伪装:超70%的收入来自广告变现,高度依赖百度、谷歌等广告联盟的流量分成。简单来说,宝宝巴士的商业模式就是“用免费早教内容吸引儿童和家长,再用流量换取广告商的投放费用”。所谓的“启蒙教育”不过是引流的幌子,广告才是其真正的主营业务,这样的企业,本质上就是个披着教育外衣的广告贩子。
宝宝巴士的问题广告,早已不是“偶尔失误”,而是成体系的恶俗输出。多位家长反映,除了开屏跳转的擦边直播,APP内还充斥着各种辣眼内容:有穿着暴露的女主播对着镜头扭捏作态,配着“哥哥快来玩”的低俗台词;有打着“育儿知识”幌子的虚假广告,实则推销三无保健品;更有设计恶毒的虚假关闭按钮,孩子误点就会自动下载低俗游戏或跳转至赌博网站。这些广告精准拿捏了儿童的认知弱点——他们分不清广告与内容的边界,更不懂辨别低俗与正常的区别。有家长发现,5岁的孩子竟学着广告里的女主播扭腰,嘴里还念叨着听不懂的轻浮台词,这种精神层面的侵蚀,比身体伤害更难逆转。宝宝巴士口口声声称“尽量减少广告影响”,可连最基本的内容审核都做不到,所谓的“努力”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谎言。
面对质疑,宝宝巴士将责任推给“第三方平台”,轻飘飘地言称“审核难免有疏漏”,可明眼人都清楚,第三方广告能否接入,最终决定权在平台自身。说白了,不是第三方太嚣张,而是宝宝巴士“给钱就上”的审核标准太放纵。当广告商的投放费用递过来时,他们早已把“儿童保护”的初心抛到九霄云外,对广告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只认钱不认人的企业,根本不配从事儿童相关行业。教育的底线是育人,商业的底线是良知,而宝宝巴士既无育人之心,更无商业良知。更值得警惕的是,宝宝巴士并非个例,智慧树、喜马拉雅等儿童向APP也接连曝出类似问题,甚至出现“让爸爸妈妈充会员”的诱导话术,本质都是用儿童流量换取商业利益。
儿童领域从来不该是逐利者的法外之地,更容不得低俗内容的侵蚀。宝宝巴士的道歉再诚恳,也抹不去低俗广告对孩子造成的潜在伤害;整改承诺再坚定,也洗不净商业模式里的铜臭与自私。对于这种打着教育幌子戕害儿童的企业,光靠舆论谴责远远不够,监管部门该亮出重拳,消费者该用脚投票。毕竟,我们宁愿让孩子少一款早教APP,也绝不能让他们在低俗的泥潭里迷失成长的方向。那些给钱就上广告的企业,早该被钉在耻辱柱上,彻底退出儿童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