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不想上学”,真相比你想的更扎心
发布时间:2025-10-29 02:55:16 浏览量:2
文|洪生鹏
最近刷到一个新闻,看完心里直发凉——
一个初三男孩,平时不吵不闹,成绩中规中矩,突然有一天回到家,把书包往门口一甩,冷冷丢下一句:“我再也不去学校了。”
父母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骂过、哄过,甚至跪下来求他。可孩子只是坐在床边,目光空洞,像是心里的一盏灯早就灭了。
这不是个案。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学校避之不及,对学习提不起劲。他们不是懒,也不是坏,更不是不懂事,而是心里的力气早被耗尽。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玻璃心”,太脆弱。可你想过吗?也许不是孩子脆弱,而是我们给他们的世界太硬了。
每天早上六点起,七点到校,坐上一整天,晚上回家继续作业到深夜十一点。周末?不是在补课,就是在去补课的路上。考好了,家里笑脸多一点;考砸了,气氛瞬间结冰。孩子像机器一样运转,没人问一句:你累吗?你快乐吗?
厌学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而是被一点点“逼”出来的。
很多父母说:“我们辛辛苦苦挣钱,不就是为了让他好好读书?”听着动人,但对孩子而言,这句话像压在背上的山。他们学,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父母的期望、亲戚的眼光、老师的评判。考好是应该,考差就是辜负——这种压力,能把人压到喘不过气。
更扎心的是,很多家长把分数当成唯一的KPI。孩子考了95分,第一反应不是“真厉害”,而是“那5分为什么没拿到?”久而久之,孩子心底会冒出个声音:我永远不够好,爸妈的爱是有条件的。配得感一点点被消耗掉,他们开始觉得自己“根本不配被爱”。
你想一个总觉得“我不行”的人,还能有动力去学习吗?慢慢地,他们从想试试到怕触碰,从“我能行”变成“我不配”,最后干脆逃避——逃课、装病、缩在手机里,甚至彻底躺平。
很多父母误以为这是懒,其实是心死了。逼得越紧,孩子只会躲得越远。
那怎么办?放任?当然不行。但关键不是加压,而是先懂。孩子说“不想上学”,别急着说教,先把情绪接住——一个眼神、一句“妈妈知道你很累,有事可以跟我说”,有时候比一百句训斥更有效。
再帮他找回学习的“意义感”。很多孩子厌学,是因为看不到学这些有啥用。带他们看看科技馆的机器人,去菜市场体验讨价还价,去工地看看房子怎么盖,让他们知道知识是生活的工具,不只是考试的武器。
还要给点自由。不是把时间塞到连呼吸的空隙都没有,允许发呆、打游戏、在阳台看一会儿夕阳——这些看似“浪费”的时间,正是让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热情的火种。
亲子关系也要重建。每天留半小时,不聊成绩,只聊他喜欢的球星、游戏、动漫。关系近了,教育才有入口。
接受“慢一点没关系”。人生是长跑,不是百米冲刺。允许落后、允许绕路,甚至允许停下来喘口气——有时候停是为了走得更远。
我认识一个女孩,高一时休学半年,天天打游戏。父母没逼也没骂,只是每天陪她吃饭,偶尔聊几句。半年后,她自己说想回学校,最后考上普通大学,但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她妈妈说:“那半年,是我们家最温暖的时光。”
孩子不是不需要管,而是需要“对的方式”去管。厌学不是终点,而是提醒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把脑袋塞满,而是把心点亮。
我的两点看法:
第一,孩子厌学,问题往往不在孩子,而在大人。我们太急太焦虑,把成绩当唯一标准。孩子需要知道:就算考不好,爸妈依然爱我。
第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养出一个内心有光、能面对挫折的人,而不是高分低能的学霸。
别再用“为你好”绑架孩子了。真正的好,是让他们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你期待的模样。
——你觉得呢?如果你家孩子说“不想上学”,你会怎么做?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青少年厌学 亲子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