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枫烈士孙女朱容瑢:要让奶奶那一代的信仰,在少年儿童心中扎根发芽
发布时间:2025-10-27 17:29:43 浏览量:1
中国少年报·未来网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 凌萌)“隐蔽战线的英雄们用隐姓埋名换来了我们的好日子,我要把他们的精神记在心里,从现在起好好学本领,长大也做报效祖国的先锋!”“如今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隐蔽战线的英雄们隐姓埋名、不求名利,这种甘于为家国奉献的精神,我要牢牢记在心间。”
近期,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剧中1949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台湾隐蔽战线的斗争故事,以及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英烈“舍小家为大家”的事迹,在少年儿童中引发热烈反响。小观众们纷纷分享上述观剧感悟,把对英雄的崇敬化作“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的成长志向。
朱枫烈士的孙女朱容瑢近日接受了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专访,回忆了奶奶朱枫在那段峥嵘岁月中的英勇往事。朱容瑢说:“奶奶和无数隐蔽战线的革命先辈们一样,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情感与牵挂,可他们始终把‘为家国奉献’刻进每一步选择里,哪怕要变卖家产、远离家人,甚至付出生命,都从未动摇过对信仰的坚守。”如今,朱枫烈士用生命守护的信仰,正成为照亮一代代青少年成长的精神火炬,指引他们争当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革命种子悄然萌芽
“奶奶原名朱贻荫,1905年出生在浙江镇海的一个富商家庭,人称‘朱四小姐’。”虽未与奶奶谋面,朱容瑢却是听着奶奶的故事长大的。在家中长辈的讲述里,奶奶从小就爱听木兰从军、秋瑾革命的故事,早早立下“做女子大丈夫”的志向,这份与众不同的初心,为她后来的人生选择埋下了伏笔。
1921年,16岁的朱枫到宁波女子师范学堂求学,在那里结识了一批进步青年和老师,革命的种子在她心中悄然萌芽。1925年“五卅”惨案后,朱枫与同窗好友陈修良带头参加游行示威等反帝爱国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枫毅然放下优渥的生活,全身心投入抗日工作。
朱枫烈士生前照片。(受访者供图)
“奶奶本可以衣食无忧地度过一生,但她偏偏选择了一条最艰险的路。”朱容瑢对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说。
在朱容瑢看来,“舍得”是奶奶最鲜明的特质——她从不看重财富,在民族危难面前,甚至愿意变卖所有家产支援革命:1937年,她卖掉珍藏的金石字画支援抗战、收留难民;1938年,加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知书店,在得知书店经费短缺时,毫不犹豫地变卖家产向组织捐款捐物;后来,为购买印刷进步书籍的特殊用纸,她甚至变卖了母亲留下的一枚祖传3克拉钻戒,所得款项全部用于革命出版事业……“在奶奶的心中,生命都可以献给国家,何况是身外之物。”朱容瑢说。
随着战局变化,朱枫的工作逐渐转向地下,收集情报、营救同志、传递秘密文件……每一项任务都暗藏凶险。
“1945年,奶奶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被派至中共中央华中局的情报部门,负责为地下党筹集经费等工作。1948年,奶奶又奉命调往香港一家贸易公司任职,以商人身份继续掩护秘密交通工作。”朱容瑢讲述道。
民族危难之际舍小家为大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朱枫本可以结束在香港的工作回到内地与家人团圆,却在接到赴台执行任务的命令后,毫不犹豫地推迟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
在给丈夫朱晓光的信中,朱枫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即将去台湾的行程:“此去将有几月逗留,兄不必惦记……几个月后,兄将以更愉快的心情与妹相见。”
临行台湾前,她还寄给丈夫朱晓光一张自己身穿旗袍的照片。照片里的她淡然坐在藤椅上,目光坚定又温柔,背面是她的亲笔留言:“她已深深体验着:‘真实的爱’与‘伟大的感情’,从此,将永远快乐而健康!”
临行台湾前,朱枫寄给丈夫朱晓光的照片,背面是她的亲笔留言。(受访者供图)
“哪怕家中有年幼的孩子、温暖的牵挂,哪怕明知归途难料,奶奶依然选择为了更大的家,暂时放弃小家团圆。”朱容瑢说。
在台期间,朱枫凭借过人的胆识与侦察能力,前后七次与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高级将领吴石接头会面,将《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等大量绝密军事情报传递了出来。
1950年6月10日,朱枫在台北马场町刑场,慷慨赴义。(受访者供图)
就在她完成任务即将返回之际,当时的中共台湾省工作委员会书记蔡孝乾等人被捕叛变,朱枫身份也随之暴露。“被捕之后,奶奶曾在狱中乘看守不备吞金自尽,她将藏在大衣垫肩里的金手镯和随身带的金项链折断,分次和着热水吞入腹中,忍受着金器穿过食道、肠胃的剧痛……”朱容瑢在讲述时几度哽咽。
后来,朱枫被国民党特务紧急抢救回来,在狱中仍坚贞不屈,未透露组织任何秘密,连敌人都佩服她的信仰和骨气。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45岁的朱枫身中七弹,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后倒在血泊中。
是革命者,更是心怀大爱的普通人
“爷爷和爸爸总说,奶奶不只是心怀信仰的革命者,更是心怀大爱的普通人。”在朱容瑢的记忆里,家人心目中的奶奶从不是冰冷的“烈士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温度的亲人。
朱容瑢追忆道,爷爷朱晓光生前提起奶奶,说得最多的是她的果敢、细腻。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皖南事变”,朱晓光和很多战友被捕,关押在集中营里。朱枫化名“周爱梅”,扮作朱晓光同乡的女儿,冒着生命危险在集中营三进三出。最终,朱晓光在朱枫的策应下成功越狱,成为集中营极少数的幸存者。“她的胆大心细,她的机智勇敢,她的沉着坚定,以及她那居高临下折服敌人的高贵气质,家人都记忆犹新。”朱晓光后来曾如此评价朱枫。
朱枫与家人唯一一张全家福。(受访者供图)
而在朱明的心中,母亲朱枫的形象则是伟大纯洁的。朱容瑢回溯起父亲朱明生前反复描述的画面:赴台前夕,朱枫曾托战友将11岁的儿子朱明先送回北京,待开国大典后再将其送至上海与丈夫团聚。临行前,朱枫轻声向儿子许诺,“告诉爸爸,妈妈很快就回来了。”可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父亲生前常跟我提起这个承诺,每次说起,都怀揣着难以言说的思念与遗憾。父亲后来告诉我,在得知自己的母亲牺牲后,他总躲在角落偷偷地哭。‘妈妈很快就回来了’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生怕忘了当时的场景,甚至常常在梦里哭着醒来。”朱容瑢表示,但父亲对此从未怨怼,反而格外理解奶奶的选择。“他总说‘换作任何一个中国人,为了国家统一,都会做出像奶奶这样义无反顾的抉择’。”
2010年12月,经国家安全部协调及各方努力,朱枫的遗骸回到大陆,归葬故里。“奶奶归家的路走了60年,就如同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中吴石将军所说的一句经典台词:‘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她在当年赴台时,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们的‘不回’,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回家’。”朱容瑢说。
让英烈精神在一代代少年心中扎根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以及对奶奶事迹的了解,她在我心中的印象不断深化,一步步从‘家人’转变为‘精神信仰’。”朱容瑢坦言,小时候印象中的奶奶,是家中墙上挂着的老照片,是爷爷、爸爸口中“学识好、待人暖”的长辈;随着年岁的渐长,她从长辈口中了解到越来越多奶奶的往事,才逐渐朦胧地懂得奶奶在台湾牺牲的壮烈;后来,朱枫的骨灰被迎回大陆,随着对隐蔽战线历史的了解,她才真正意识到:“奶奶不只是‘我的奶奶’,更是无数为国家统一、民族大义牺牲的革命先烈中的一员。”
这份认知,让朱容瑢接过了精神传承的“接力棒”。目前,朱容瑢是国防科技大学思政课指导老师、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薪火”红色宣讲团团员,她正在将奶奶朱枫和隐蔽战线英雄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我想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知道,英雄从不是遥不可及的,他们也曾是普通人,只是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挺身而出。”让朱容瑢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宣讲活动后,一位学生触动地说:“以前觉得游戏里的英雄最厉害,今天才知道,朱枫奶奶这样的人才是真英雄!”这句话让朱容瑢当场落泪:“这就是传承的意义,要让奶奶那代人的信仰,在少年儿童的心里扎根、发芽。”
《沉默的荣耀》热播后,越来越多青少年主动学习先烈事迹,有的自发来到朱枫、吴石等隐蔽战线英雄的雕像、纪念场所前鞠躬、献花,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这让朱容瑢格外欣慰。“奶奶、吴石将军等先烈,为了国家统一、民族大义甘愿奉献一切,这种信仰是他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
朱容瑢表示,希望青少年能从隐蔽战线英雄的故事里读懂“信仰”的力量。“过去有奶奶这样的隐蔽战线战士,如今有疫情期间‘逆行’的医护人员、在国家边防线上坚守的军人,还有很多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信仰’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到每一次选择、每一份坚持里,哪怕做一个平凡人,也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成为‘平凡的英雄’,让先烈的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绽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