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这样立规矩,孩子愿意听还更爱你

发布时间:2025-10-26 19:38:59  浏览量:2

“我数到三,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这样的威胁式立规矩,正在悄悄伤害孩子的安全感。

超市里,4岁的小男孩伸手想去拿货架上的巧克力,妈妈一把拉住他,厉声说:“不准拿!昨天刚吃过糖,你怎么这么不听话!”男孩愣了一下,随即放声大哭,引得周围人纷纷侧目。

这样的场景在每个家庭都可能上演。立规矩本是为了孩子的安全和成长,但方法不当却会伤害亲子关系。儿童发展专家指出:“规则与爱不是对立面,而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01 规矩的本质:不是限制,而是保护

很多家长对“立规矩”存在误解,认为这是对孩子自由的限制。实际上,恰当的规矩是给孩子提供可预测的安全边界。

从儿童心理发展角度看,规则为孩子提供了三重保护:

安全感建立:在明确、一致的规则中,孩子知道行为的边界在哪里,这会减少他们的焦虑和试探。就像开车时有护栏的山路,反而让人更敢于前行。

社会适应准备:家庭是孩子学习社会规则的第一课堂。懂得遵守规则的孩子,将来更容易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

自我调节基础:通过外在规则的内化,孩子逐渐发展出自我控制能力,这是形成自律品格的基础。

“很多家长立规矩时充满愧疚感,这完全没有必要。”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指出,“真正的爱包含必要的约束,就像园丁修剪枝条,是为了小树更好地成长。”

02 三要三不要:具体可操作的规则制定原则

“三要”原则——应该做什么

要正面表述: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心理学研究表明,正向指令的执行率比禁止性指令高出47%。

· 把“不要跑”换成“请慢慢走”

· 把“不准大叫”换成“请用室内音量”

· 把“别乱扔玩具”换成“玩完送回玩具的家”

要具体明确:规则必须清晰具体,避免抽象要求。

· 把“要懂事”换成“客人来时,打个招呼后可以回房间看书”

· 把“要有礼貌”换成“接受东西时说谢谢,需要打断别人说话时说抱歉”

· 把“要乖”换成“妈妈打电话时,可以安静画画15分钟”

要参与制定:邀请孩子参与家庭规则的讨论。

“我们家的电视时间规则是和孩子一起商定的:周一至周五每天20分钟,周末40分钟。因为是他自己同意的,执行起来顺利很多。”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分享道。

“三不要”原则——避免的误区

不要规则泛滥:家中规则太多,重点不突出,孩子反而无所适从。专家建议,3-6岁幼儿的核心规则不超过5条。

不要朝令夕改:规则的执行必须一致。今天要求收拾玩具,明天又替孩子收拾,这会传递混乱的信息。

不要人身攻击:批评行为而非否定人格。说“这个行为不对”而非“你是个坏孩子”。

03 温柔而坚定:规则执行的核心艺术

温柔是态度,坚定是原则——这是规则执行中最难把握却又最关键的艺术。

“温柔”体现在:

· 蹲下来,与孩子平视

· 语气平静,避免情绪化

· 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我知道你很失望,但规则就是这样”

“坚定”体现在:

· 不因哭闹而妥协

· 不因场合不同而改变标准

· 前后一致地执行

5岁天天的妈妈分享了她的经验:“上周在游乐场,离开时间到了,天天不肯走。我抱着他说:‘妈妈知道你还想玩,真的很舍不得。同时我们的时间到了,明天还可以再来。’他哭了,但我坚持抱他离开。几次之后,他现在到时间都会主动说再见。”

有温度的坚持比冷酷的强制更有效。孩子感受到的是:“妈妈拒绝了我的要求,但没有拒绝我这个人。”

04 自然后果:最有力的规则老师

自然后果法是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自然结果,而非家长施加的惩罚。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把责任还给孩子,家长不做救援队长。

适合使用自然后果的场景:

· 不穿外套→感到冷(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 拖延作业→面对老师的批评

· 不收玩具→找不到想玩的玩具

· 吃饭磨蹭→错过动画片时间

7岁文文的爸爸分享了成功案例:“文文总是忘记带水壶去学校,我以前总是追着送去。后来决定让她体验自然的后果——渴了半天。现在她每晚自己记得装水壶了。”

关键区别:自然后果不是惩罚。家长不附加任何说教或额外处罚,只是允许生活本身成为老师。如果说“看吧,我早告诉过你”,就变成了惩罚。

05 弹性空间:规则也要有呼吸感

优秀的规则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有弹性的智慧。

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孩子生病、家庭有重大变故、特殊节日时,可以适当放宽要求。这教会孩子规则背后的人情味。

给予有限选择:在规则框架内提供选择权。“现在是收拾时间,你想先收积木还是先收绘本?”这满足孩子的自主需求。

定期评估修订:随着孩子成长,规则也需要更新。每季度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哪些规则需要调整。

10岁小宇的家有“周末电子产品使用”规则,但生日当天可以延长1小时。妈妈解释:“我们想让孩子懂得,规则是为人服务的,重要的是理解规则的精神而非死守条文。”

06 实战案例:从对抗到合作的转变

杨女士曾经每天都要为8岁儿子小杰的作业问题爆发战争。“我吼他哭,作业质量还差。”在学习了科学的立规矩方法后,她进行了全面调整。

第一步:共同制定作业规则

母子一起商定:放学休息30分钟后开始作业;完成作业前不看电视;遇到难题可以寻求帮助,但必须先自己思考15分钟。

第二步:用提示代替催促

Instead of “快去写作业!”, she would say: “根据我们的约定,5分钟后该开始作业了。”

第三步:允许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有次小杰因拖拉未能完成作业,杨女士没有熬夜陪他补,而是让他第二天自己向老师解释。

四周后的变化:小杰的作业效率明显提高,亲子关系也从紧张对抗变得亲密融洽。“现在他经常主动分享学校趣事,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杨女士欣慰地说。

不妨召集家人,一起讨论家里的核心规则。从最重要的一条开始,用正面语言写下来,贴在醒目位置。

规矩与爱的平衡艺术,是育儿中最美的舞蹈。当我们用尊重和坚定来执行规则,孩子学到的不仅是行为边界,更是被深爱着的安全感。

正如一位智慧的妈妈所说:“我希望孩子多年后回忆童年时,记住的不是那么多‘不准’,而是在清晰边界中感受到的浓浓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