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女婴竟罹患糖尿病,妈妈崩溃说一颗糖都没吃过,医生揭开原因
发布时间:2025-10-26 13:50:00 浏览量:1
夜深时分,小璇的妈妈仍坐在婴儿床边发呆,脑海里反复回想着医生的话:“你女儿确诊为1型糖尿病。”
小璇刚满一岁,这个家唯一的宝贝,平时饮食极为注意,连一颗糖果都没碰过。可最近,她突然精神萎靡、不爱吃奶,甚至偶尔呼吸急促。
妈妈以为只是普通感冒,没想到在医院查出高血糖,尿液里甚至检出了酮体。这消息像晴天霹雳,让全家人难以接受——“没吃糖的孩子,怎么会得糖尿病?”
带着迷茫与恐惧,小璇妈妈向医生连声追问。其实,类似的患儿并非孤例。医生坦言,目前我国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很多家长一听到“糖尿病”三个字,第一反应就是孩子是不是吃甜食太多。
但真相真的如此简单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连一颗糖都没吃过的宝宝,也会被糖尿病盯上?其中背后的答案,大多数父母都忽视了。
说到“糖尿病”,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吃糖太多”,但这其实是一种普遍误解。医生解释,多数婴幼儿糖尿病,属于1型糖尿病,本质上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日常摄入多少糖分并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权威数据显示,中国0-14岁儿童糖尿病患者中,1型糖尿病占约85%,2型糖尿病占比远低于成年人。
1型糖尿病的核心机制。是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了胰岛β细胞,导致后者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关键激素,一旦缺失,血糖水平就会失控。
诱发这种“自身免疫风暴”的诱因很多,包括:遗传易感性、病毒感染、甚至某些环境因素。“不吃糖”,并不能阻止这场意外。
也就是说,无论孩子吃没吃糖,“被糖尿病找上门”往往是体质和免疫系统出了问题,而非父母的饮食疏忽。
2型糖尿病。也就是“糖吃太多、胖出来的糖尿病”,在成年人群中逐年上升,但在婴幼儿和儿童群体中仍然以1型为主。
曾有研究指出,即使家庭日常饮食极为健康、控制糖和零食摄入,只要孩子存在免疫系统高敏性或家族遗传史,仍有概率发展为糖尿病。
确诊糖尿病,尤其是1型,对婴幼儿来说是一次全身打击。
医生总结,家长最常见的预警信号包括:
孩子无故消瘦、食欲下降,精神状态差;容易口渴、喝水多,尿量增多,尿液有异味(酮体);出现呕吐、恶心、腹部疼痛,甚至脱水现象;个别患儿可能因血糖持续升高而出现“酮症酸中毒”,这是一种威胁生命安全的紧急状态。
医学数据显示,我国0-5岁糖尿病初发患儿中,超过60%是在出现严重症状后才被送医,有明显延误。这是因为很多家长“望糖色变”,以为只要孩子没吃糖就不可能患病,结果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糖尿病若未及时规范治疗,宝宝的生长发育容易受限,免疫力下降,反复感染,甚至诱发严重并发症。长期不控制还会出现视网膜病变、肾功能异常、神经系统受损等慢性问题,极大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质量。
面对婴幼儿糖尿病,最重要的不是“查找吃过什么糖”,而是“及早识别+规范管理”。
医生强调:
家族有糖尿病史、患自身免疫病的宝宝,需要定期关注生长状况与血糖指标。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做详细检查,不拖延、不抱有侥幸心理;
一旦确诊,无需恐慌,但务必配合专业医生进行个体化治疗、胰岛素管理。忌擅自停药或随意更改治疗方案;
日常饮食均衡即可,不必极端戒糖。
适量摄入主食、蔬菜、优质蛋白,避免高脂肪和高糖饮料,但不建议片面僵化控制;注意身体变化,定期监测血糖;防止感冒、发热等其他疾病影响血糖波动;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儿童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综述》
《1型糖尿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指南》
《中国0-14岁儿童糖尿病流行数据报告》
《胰岛素抵抗与遗传因素研究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