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在宁发布,呼吁多方联动促进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健康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5-10-26 00:47:35 浏览量:1
2025年10月24日上午,由南京市协作者社区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南京协作者”)举办的“ 健康与发展——南京市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健康需求报告发布会暨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健康社会工作服务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政府、高校、基金会、媒体、社会组织、医院等多方代表共同出席会议,从政策与服务的角度,共同探讨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健康赋能与教育创新,推动流动儿童健康救助与保障长效机制建设。
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流动儿童规模达到7109万,每两个中国儿童中,就有一个儿童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流动儿童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生育率持续下降,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显得更为迫切。由于户籍、教育资源分配、经济条件限制等原因,流动儿童难以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资源,特别是疫情之后,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在健康方面面临多维度挑战,需要政府、学术界和实务界携手探索有效的干预范式。
2024年8月16日,民政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共青团中央等21部门联合印发《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提出到2026年,流动儿童相关政策制度更加优化健全,关爱服务工作更加精准有效,重点领域惠民措施更加平等均衡,儿童信息台账更加精准,基层基础更加坚实牢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到2035年,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关爱保护体系全面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均等优质,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权益得到全面保障,这也是首个国家层面的流动儿童关爱保护专项政策文件。
协作者团队自2003年以来一直以流动儿童及其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其中南京协作者作为民政部授予的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自2007年成立伊始即开展针对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服务,积累了18年丰富的流动儿童服务经验,特别在近几年,开展多项关于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健康相关的公益项目。其中, 以南京协作者开展为主导的“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健康赋能与教育项目”(简称“健康赋能与教育项目”)从物资干预、健康赋能、医疗照顾、公众教育与政策倡导等维度,围绕流动儿童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卫生习惯、营养健康等内容开展干预服务。自2024年6月至2025年9月,超过2000名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在日常健康教育服务中受益。
活动现场,南京协作者中心主任、高级社会工作师李真发布《2024年南京市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这也是江苏省第一个关于流动人口健康议题的报告。
针对此项调研报告的目标与意义,李真分享道:“此项研究是希望通过系统评估南京市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健康状况与服务需求,为精准化、专业化的健康服务设计与实施提供实证依据,为落实健康规划纲要探索路径,同时希望构建以赋能为核心、教育与服务并重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并通过可操作、可持续的专业实践,提升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健康管理能力与资源获取能力,最终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健康服务创新模式,为相关领域的社会工作实践与政策制定提供行动参考与理论支撑……”
研究报告分析了流动儿童因家庭环境、生活习惯、教育资源获取等方面的特殊性,在营养摄入、卫生习惯、运动锻炼、心理健康及学习适应等维度面临复杂的挑战及困境成因,同时还总结了南京协作者通过多维度监测与社会工作者支持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有健康需求的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综合健康水平的有效干预经验,为优化社会工作机构服务供给、完善流动人口健康政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实证依据与实践参考。
研究发现,南京市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健康状况呈现“需求多维性、资源有限性、支持脆弱性”的复合型特征,该群体的健康问题主要有:
儿童层面:健康行为养成不足、知识获取依赖家校、心理需求突出却渠道受限,居住环境拥挤、基层医疗可及性低,政策福利覆盖不均且医疗保障依赖学校。
家庭层面:健康意识薄弱,存在吸烟、无节制饮酒,忽视儿童营养情况;健康认知与行动脱节,体检率低且被动;疾病应对被动、投入不足;社会支持网络脆弱,健康资源难获取;医保参保率低、衔接不畅,医疗负担重。
对此,报告倡议构建 “家庭主动、社区赋能、社会协同、政策托底” 四位一体支持体系:
家庭层面:赋能健康知识学习,增强风险预防能力,改善健康习惯,强化经济与情感支持。
社会层面:医疗机构普及通俗健康知识并下沉社区学校;学校优化健康课程;社会组织开展分层健康活动,搭建健康联盟与资源对接平台。
政府层面:改善流动人口聚居区环境,加强租赁监管;扩大医保覆盖与补贴,将流动家庭纳入定期体检;监管学校健康课程,推动普惠健康教育;通过政策与资金支持专业服务创新,鼓励平价健康服务。
主题论坛:多方共同探讨如何构建多方联动的流动儿童健康网络
报告发布后,“流动儿童健康与发展社会工作服务创新论坛”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副教授肖萍主持,来自民政部门、教育部门、医疗机构、大学、社会组织、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家长等多方代表,分别分享了对于流动儿童健康问题的观察和发现,实际工作和服务开展中的有效干预措施和面临的挑战,以及不同部门对于如何构建多方联动的流动儿童健康网络的想法与建议,以期推动社会多方力量共同为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健康与发展构建坚实的社会服务与保障。
48岁的安徽籍在宁务工者魏红勤是持续参与南京协作者健康服务的流动儿童家长,作为流动儿童家长代表,魏红勤分享了自身从身患疾病的迷茫到参与南京协作者健康公益服务后,一家人在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提升后,身体健康得到改善,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并成为健康大使,在志愿服务行动中助人自助。研讨会现场,魏红勤从流动儿童家长代表的角度表达期待:“对于健康,我希望在城市看病的时候,老家的新农合也能在城市的医院报销;希望有医院的专家来给我们做一些健康的科普,也希望有更多像协作者这样的公益机构,给我们打工家庭提供体检等活动,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的情况。我更希望有关单位能关注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初中、高中生,多开一些课堂,一是教给我们家长怎样和孩子沟通的,一些是让孩子自己学会面对学习的压力,如何面对同学,老师之间,对父母之间,对社会上的人之间的相处。”
10 岁的安徽蒙城籍流动儿童小星则分享因为频繁食用炸串、辣条、碳酸饮料等食品而导致长期肠胃病,参与南京协作者健康服务后,逐渐改善饮食、运动、心情等健康习惯,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论坛上,小星发出倡议:“我期待像我和妈妈一样有需要更多大人和小孩子的免费体检,这些体检可以帮助妈妈及早发现一些病,让我们儿童和家长变得更健康。医院开放更多公益的医疗来帮助和妈妈一样的家长,开展义诊。我也希望社区可以多开展一些健康知识的问答比赛,让我们学习更多健康知识。”
南京市江东门小学德育主任金莹莹介绍了学校流动儿童占比高达92.8%,学校通过联动社会组织、社区、医疗机构等多方力量,构建健康关爱服务体系,以回应学校学生在心理适应、营养保障、生活习惯等多重健康需求,但在具体工作中,依然面临家校协同不足、专业资源短缺等挑战。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殷勤从基层医疗单位破解流动儿童“预防弱、治疗难”问题的探索出发,分享了医疗系统的服务体系与“健康大篷车”等深入社区、学校提供的普惠性免费医疗服务,指出当前服务模式仍以被动接诊为主,存在信息断层与服务可及性不足等问题,儿童保健科依托省级健康信息系统管理0-6岁儿童健康管理,但非本地出生或未落户儿童易被遗漏,呼吁加强社会协同。
南京协作者社会工作督导、全国最美社工王瑞海以南京协作者开展的健康个案服务为例,阐述了如何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认知行为模式等专业方法,开展健康赋能项目,强调精准评估、家庭系统介入与资源整合的重要性。但实际服务中常遇到因户籍限制,导致流动儿童家庭无法享受本地儿童福利等政策支持,相应的项目资助周期短,物资与服务的持续性难以保障;高质量志愿者招募难,长期稳定参与的挑战大。
江苏省社会工作协会副秘书长李振鑫强调社会工作在链接资源、搭建服务“桥梁”中的核心作用,提出应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并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关注流动儿童及其家庭,促进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融合。
南京市儿童福利处领导代表分享道:“当前,南京市作为外来人口,主要流入地流动儿童,数量庞大,其健康和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转型期的重要挑战。由于户籍限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经济条件的差异,流动儿童难以平等享受公共服务。此次发布的报告也显示了流动儿童在体格发育、心理健康、卫生习惯等方面仍然存在隐忧,健康知识获取渠道相对单一,青春期服务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等问题,为我们下一步优化政策、精准施策,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恰逢其时,很有意义,期待与各界同仁深入交流与探讨,为流动儿童健康事业贡献出更多的南京方案。”
最后,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原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司长王谦以“持续深入调研,推动社会关爱”为主题做主旨发言和会议总结,一方面肯定了社会组织参与研究的重要性与意义,另一方面也指出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健康与发展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协同发力,同时重视和支持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机构来推动政策落地、资源对接:“讨论流动儿童健康问题,必须放在中国正从‘乡土中国’迈向‘流动中国’这一宏大背景下来看。人口流动已成为常态,而健康需求正是人口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体现。与教育等问题不同,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和个人的深度参与,且这些问题往往是隐性的,不像‘急难愁盼’的问题那样显而易见。需要专业力量去发现和引导。政府与社会已经提供了许多政策与资源,好比‘阳光雨露’,但关键在于如何让这些阳光雨露精准地洒到每一棵‘幼苗’上。这正是社会工作需要发挥作用的所在。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还是社会上的家庭、个人,都要关注到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他们发挥好作用,就能够落实好社会的爱心,落实好政府宏观的政策。”
(供稿单位:南京市协作者社区发展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