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层次越低的人,越油盐不进
发布时间:2025-10-22 21:19:32 浏览量:1
我时常困惑,为什么总有人轻信那些看起来拙劣的骗局,为什么总有人对他人的善意提醒置若罔闻?
就比如:
你劝别人投资需谨慎,有可能是杀猪盘,他却只觉得你在阻碍他发财;
你劝别人好好学习,他却大扯读书无用论,认为学历只是废纸;你劝别人努力工作,他却认为职场都是人情世故,再努力也没用。
后来我渐渐明白,他们并非性格固执,而是受限于自己的认知边界。
避开陷阱的前提是能看到那是一个坑,绕过南墙的前提是能意识到那是一堵墙。
认知不到,就看不到坑,意识不到墙,自然听不进别人的忠告。
他们表现出的油盐不进,看似是性格缺陷,实则是认知使然。
01
早几年的时候,我一朋友准备开个宠物店,来找我参谋。
在此之前,他已经考察了市区几个高档小区,从宠物占比、消费习惯、投入成本、门店选址等方面绘制出了一个方案。
我看他分析得井井有条,各方面都考虑得很周全,再加上当时宠物行业很吃香,也认为这事能行。
问题就出在他父亲那儿。
他父亲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听他说要开一个宠物店,主要业务是给猫猫狗狗洗澡、美容、托管啥的,当时就红脸了,大声嚷嚷:
“我就没听说过猫狗还要专门送到店里洗澡剪毛的,你弄一个这种店,家底都能让你赔光。”
说完,还踢了一脚趴在门口的大黄。
咱们站在他父亲的角度思考问题,他父亲说得对不对?
对。
他父亲在农村养了一辈子狗。
狗脏了自己会去池塘洗澡,狗毛每年自己会换,没听过谁钱多的烧不完,花钱给狗子洗澡的。
可问题出在哪儿?
问题出在,他父亲的认知,局限于乡村的日常生活,根本不了解大城市的生活状况,这种状况对于他父亲来说,叫“认知盲区”。
如果宠物店开在农村,肯定不行,人流量太少太分散,而且谁会把狗送到宠物店消费?
但这个项目是在省城。
于是这个父亲拿着他非常有局限性的认知,来固执地给未知的环境下结论。
任凭朋友怎么说,都无济于事。
说实话,城市里随便一个小学生,都能理解宠物店为什么有生意。
但我们能说,小学生就比这位父亲更有智慧吗?
只不过他父亲一辈子没接触过那样的世界,没见过,所以“看不到”。
认知越低的人,认知盲点越多。
有道是: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不要跟井底的青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认知只有井底那么大,大海对于它来说是认知盲区。
不要跟夏虫去谈论冰雪,因为夏虫没有经历过冰雪,冰雪对于它来说是认知盲区。
认知低的人,认知盲区越多,越容易坚持固有认知。
02
作家水木然说过一段话:
认知层次越低的人,越不容易被劝服。
当你的认知超出了对方,他就会本能地防卫和抵抗。
因为他们会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对的,自己的尊严不可被侵犯。
固执源于无知,变通基于见识。
认知越是浅薄的人,思维越是僵化。
他们看不见实质,摸不清规律,永远不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就算有人指出他们的问题,他们仍是一条路走到黑。
1979年,一位年轻人进入了一家动画工作室实习。
他除了画画,还酷爱计算机。
当时,智能绘图技术开始兴起,效率远高于手工。
一天他向上司发邮件,建议尝试用计算机做电脑动画。
上司觉得他异想天开,当众嘲讽他太过疯狂。
毕竟在当时,整个行业都主要靠手工作画。
年轻人也不气馁,他收集了很多材料,还自己做了个短片样本,试图让领导明白,未来一定会是电脑动画的天下。
可那上司的认知层次,已经将他牢牢禁锢在“手工动画”的茧房里,完全没有考虑年轻人的建议。
年轻人本想找公司理论,但一想到上司顽固不化的样子,就没再纠缠。
不久后,他去了另一家公司,用电脑制作了一部爆火的动画片。
这部动画,就是皮克斯公司的《玩具总动员》。
而这位年轻人就是约翰·拉塞特,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动画导演之一。
固执源于无知,变通基于见识。
认知越是低下的人,思维越是僵化。
他们看不见实质,摸不清规律,永远不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就算有人指出他们的问题,他们仍是一条路走到黑。
作家莱蒙托夫曾说:“脑子里只是装满自己的人,正是最无知的那类人。”
理解不了更多的观点,就会把自己的想法当成绝对的标准;突破不了思维的局限,只能把正在走的路看作唯一的方向。
有所困者,皆困于心。
油盐不进的人,说到底是在给自己的低认知买单。
03
1999年邓宁曾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让学生们估算自己的分数,结果发现:
得分最低的学生,对自己的成绩高估得厉害;得分最高的学生,反而能正视乃至低估自己的表现。
他将这种认知偏差现象命名为“邓宁·克鲁格效应”。
简单来说,越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越盲目自信,认为自己都是对的;懂得越多的人,越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无知。
受爷爷影响,我从小就喜欢历史。
高中以前,每当在课堂上学到一个新的历史人物,我都能头头是道地说出这人的生平事迹。
小伙伴们那叫一个崇拜。
那时候我是非常自信的,整天侃侃而谈。
偶尔有人质疑我说得不对,我都会呛回去,哪怕是老师。
毕竟我自认为,我是那个时期极少数读过历史书的人。
到了高中,我读了更多的书,也学会了上网,通过网络辩证地去看历史,我发现自己对很多历史人物的看法都很单一。
到了大学,就更不好使了。
有更多这方面专业的同学,他们能引经据典,多个维度地去阐述一个历史人物。
我也越来越觉得自己无知,觉得自己目光短浅。罗翔曾说: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低,其想法就越单一,越缺乏判断力,就会表现得越愚昧、越固执。
相反,越是博学的人,心态越开放,越谦虚地接受别人的建议。
为什么呢?
因为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他接触的未知领域就越广阔,疑问也就越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就越多。
而一个人知识面越狭窄,接触到的未知领域就越少,这种人往往会自负地认为自己无所不知。
就像苏格拉底的那句话:
我之所以比别人聪明,是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无知。
▽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我非常推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认知层次高的人,从善如流,听到正确的道理,会主动学习实践,改变自己;
而层次低的人,守残抱缺,听不进去任何一点别人的忠告。
一个人由浅薄到睿智的蜕变,无非就是从一意孤行,到博采众长的过程。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