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的“春秋假”,家长们真的需要吗?
发布时间:2025-10-20 10:53:26 浏览量:2
当教育部门提出增设中小学春秋假的倡议时,舆论场上立刻响起一片欢呼。支持者将其描绘成缓解学生学业压力、回归教育本质的“及时雨”,却鲜少有人追问:这场看似美好的假期改革,真的适配当下中国家庭的教育生态吗?那些为春秋假拍手叫好的声音里,又有多少来自真正每天陪伴孩子完成作业的家长?
在“减负”的话语包装下,春秋假的核心矛盾被巧妙掩盖——它只解决了“有没有假期”的问题,却没解决“假期怎么过”的根本困境。就像家长们吐槽的那样,一年级孩子在国庆后的单休日里,要完成5张语文试卷、4张数学试卷,还要应付阅读打卡等任务,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享受假期的乐趣。当假期沦为“作业加餐”的载体,增设春秋假不过是把平日的学业压力,从五天工作日分摊到了七天“假+学”混合周期里,孩子的负担没减,家长的焦虑却被进一步放大。
更值得警惕的是,春秋假正在成为教育责任转嫁的“新推手”。教育改革喊了多年“减负”,可压力始终在“学生-学校-家长”的链条里循环转移:学校不敢少布置作业,怕升学率受影响;老师把批改、监督的任务交给家长,美其名曰“家校共育”;家长则被迫从“监护人”变身“助教”,白天上班、晚上盯作业,连周末都要围着孩子的试卷打转。春秋假的到来,不仅没有打破这种畸形的责任分配,反而让家长多了“假期看护”“假期辅导”的额外任务——没有配套的托管服务,没有对作业量的刚性约束,家长只能在“陪孩子玩”和“盯着孩子写作业”的两难里挣扎,所谓的“亲子时光”,最终变成了“亲子共熬”。
说到底,春秋假的争议,本质上是教育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人们期待通过假期让孩子回归自然、释放天性,却忽略了作业负担、托管缺失、家长精力不足等“现实拦路虎”。如果只在假期形式上做文章,而不真正斩断“以作业量衡量教学效果”的链条,不建立完善的课后托管与假期服务体系,那么再美的春秋假,也只会沦为家长肩上又一块沉重的“新包袱”。教育改革不该是悬浮的口号,更该落地到“让孩子有时间玩”“让家长不用天天盯作业”的实处——否则,再多的假期,也填不满教育焦虑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