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亲子”短视频评论区藏着代孕广告
发布时间:2025-10-17 10:41:41 浏览量:3
我国近年来持续打击代孕行为,其中包括打击代孕广告。但《法治周末》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互联网平台上仍有一些短视频在变相或隐晦地为代孕机构“打广告”
《法治周末》记者 王京仔
“当宝贝从格鲁吉亚被接回来的那一刻,感觉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现在可以把小宝接回家啦,已经可以坐飞机咯!一路努力辛苦都得到了验证”“准备来接小家伙回国咯,现在白白胖胖的,奶爸都惊讶了”……
温馨的背景音乐下,这些视频中记录着一个个亲子时光。然而,剥开温馨的外衣,细究之下,才发现这些短视频或账号实则在为非法代孕引流。
事实上,我国近年来持续打击代孕行为,其中包括打击代孕广告。但《法治周末》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互联网平台上仍有一些短视频在变相地为代孕机构“打广告”。
“亲子”类视频给代孕机构引流
“这真的不是给代孕引流吗?我越看越觉得这是代孕中介的账号,评论里也都是代孕相关咨询或推荐信息。”9月初,北京的陈羽(化名)在刷短视频时被一篇“混血宝宝”的内容吸引,点进了分享账号的主页,这一看就发现了“不对劲”。
9月6日,记者查看了陈羽所说的短视频平台账号。这个用户名为一串数字的账号中(以下简称“数字账号”),6个作品都在分享不同家庭从格鲁吉亚抱回婴儿的经历。
“你们只看到了可爱的她,却不知道一年前的我,一个人坐上通往格鲁吉亚的飞机,一个人带着行李箱,一个人去办的护照,在异国他乡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细看之下,记者发现这些视频的主角基本都是“单身奶爸”。
而在这些视频的评论区中,有人直接问到:“代孕不是非法的吗?”“在国外代孕的婴儿是通过什么渠道进入国内合法上户口的呢?”
此后的一个月间,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在线上给代孕机构引流的情况并非个例。在互联网平台上,有一类视频或账号打着“格鲁吉亚旅游”“混血宝宝”“单身奶爸”“抱娃”等标签,视频内容实则为分享自己或他人的代孕经历,或者代孕所获孩子的状态。
这类视频的评论区更是沦为代孕引流的“重灾区”,除了各种“单身奶爸”分享同样的代孕经历以及有代孕意向的人进行咨询,更多的就是各种辅助生殖或代孕机构人员、中介“打广告”。
“直营,成都无中介,45(万元)”“格鲁,吉尔吉斯斯坦都可问”“泰国,格鲁,58(万元)包成”“分阶段,无套路,随便问”“科学方式要天使,国内国外均可操作,后台思(私)我咨询”……记者点进这些“打广告”的账号,基本都在主页或作品中写明微信号,引流他人至第三方平台进行相关咨询,有的账号直接在主页标注“彩虹”“奶瓶”等符号,并表示“懂的都懂吧”。
为代孕机构引流涉嫌违法违规
早在2001年,原卫生部就出台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第3条就明确规定:“禁止以任何形式买卖配子、合子、胚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
那么,像上述数字账号一样,专门分享各种“混血”(实为代孕)宝宝经历,然后在主页或评论中将消费者引流至第三方平台进行相关咨询。这是否为隐晦的代孕广告?这类引流视频是否违法?
“这类账号或短视频通过分享‘混血’宝宝经历,将消费者引流至第三方平台,实质上是在隐晦地做代孕广告。”《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告诉记者,根据广告法的规定,广告内容不得违反社会公序良俗或推广法律禁止的服务。代孕在中国被明确禁止,因此,任何形式的推广,包括以“旅游”“宝宝”等标签进行包装,均属于变相广告,目的是诱导用户咨询代孕服务,这违背了法律精神。
马丽红进一步分析,从违法性来看,这类视频涉嫌违反广告法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因其间接宣传非法服务,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如罚款或账号封禁。同时,若引流后实际促成代孕交易,还可能涉及刑事责任,如非法行医或贩卖人口等关联犯罪。因此,这类引流视频不仅违法,且对社会伦理和法治秩序构成危害,应予以严厉打击。
此外,还有一类“亲子”博主账号,虽然其视频评论区有相关代孕引流账号“打广告”,但账号本身只是单纯分享自己的代孕过程和代孕宝宝状态,并没有在主页或视频内容中为相关代孕机构引流。这类视频又是否违规?
“这类‘亲子’账号单纯分享个人代孕过程和宝宝状态,虽未直接打广告,但仍可能构成违规。”马丽红指出,根据《办法》规定,互联网内容不得传播法律法规禁止的信息,代孕作为非法行为,其相关分享可能被视为变相宣传,间接鼓励他人参与代孕,从而违反社会公序良俗。平台规则(如抖音、微信等社区规范)通常明确禁止代孕相关内容,无论相关账号是否营利,其内容均可能被认定为违规内容。
马丽红解释,从法律角度,这类分享虽不直接构成广告,但可能加剧代孕黑色产业链的隐蔽程度,这类视频应被限制传播,平台有权依据网络安全法进行删除或处罚。
“对于为代孕机构进行线上引流的行为,根据网络安全法和《办法》规定,平台负有内容审核义务,若平台未及时删除或屏蔽代孕引流信息,则构成监管失职,可能被处以罚款、责令整改,甚至暂停服务。”马丽红指出,平台需履行主动监管职责,否则也将对代孕乱象负责。
平台需通过技术升级和制度完善破题
近年来,我国一直持续打击代孕行为,其中就包括代孕广告乱象。记者查阅相关公开报道发现,去年以来,河南信阳、山东烟台、广东珠海、湖北武汉等多地就曝光和查处了线上线下发布代孕广告的行为。
今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集中曝光10起民生领域违法广告典型案例,其中就包含一起发布代孕违法违规信息案例。
武汉睿贝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互联网媒介发布的医疗广告中含有“代妈招聘”“挑选代孕妈”等违法违规信息,其宣称的“在全国拥有11家助孕机构”“多年来我们成功为数千多个不孕不育家庭实现求子梦想”等相关内容与事实不符,且在广告中违法使用了“最权威、最专业”“亚洲顶尖”“顶级机构”等绝对化用语。2024年11月,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市场监管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有关规定,对当事人作出罚款80万元的行政处罚。
事实上,记者现在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上直接输入“代孕”关键词,平台都会出现“合法生育,请警惕代孕交易活动等违法行为”“生育不是生意。代孕明令禁止,法律道德皆难容”等提示,且搜索结果中,基本也没有直接的代孕广告或直接引流信息。
但上述变相或隐晦的代孕线上引流信息仍然存在,这种现象为何屡禁不止?
“平台要根除代孕引流信息确实难度不小,尽管许多平台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机制,对直接提及‘代孕’的违规引流视频、帖子等进行监控和删除,但相关违规账号会不断更新话术,用更隐晦或难以识别的‘关键词’‘符号’等话术来逃避监管。”一位接近互联网平台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代孕线上引流屡禁不止,主要原因包括利益驱动、技术隐蔽性和监管漏洞。”马丽红分析,代孕黑色产业链利润丰厚,发布者不断变换关键词规避检测,而人工智能审核难以完全识别隐晦内容,导致“猫鼠游戏”持续。同时,部分平台监管存在缺失,平台审核资源不足,依赖算法而忽视人工复核;平台可能出于流量考虑,对灰色地带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未严格落实《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平台作为第一道防线,其监管责任不可推卸,需通过技术升级和制度完善来破解这一难题。”马丽红建议平台升级技术监测系统,建立代孕相关隐性关键词库,结合AI技术分析视频内容、评论互动及账号关联信息,实现精准识别;强化人工复核机制,对疑似账号实施动态跟踪,重点核查主页链接、私信内容等潜在引流渠道;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账号及关联主体永久封禁,阻断其重新注册运营的可能。
此外,她建议,监管部门深化多部门协同,建立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公安、网信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实现线索共享和跨区域查处;提高违法成本,对代孕引流行为依法从重处罚,对涉案平台从严追责,形成法律震慑;畅通举报渠道,公布专门投诉电话,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同时加强普法宣传,破除“代孕合法”的认知误区。
发稿前夕,记者于10月14日再次复查了互联网平台上的相关代孕引流账号,尽管还有不少账号存在,但“数字账号”在内的数个账号已经显示“该用户被禁言”。
责编:肖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