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动态】深耕方法学沃土,培育创新型人才,首都儿童医学中心联合首都医科大学成功举办临床研究方法学培训班

发布时间:2025-10-15 17:59:08  浏览量:3

为切实提升我中心临床人员的研究设计、实施与数据分析能力,推动高质量临床研究产出,2025年10月9-13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联合首都医科大学临床研究中心、医院事务管理处,在首都医科大学成功举办临床研究方法学培训班。

本次培训采用全脱产封闭式教学模式,特邀行业权威专家全程倾情授课,60名学员沉浸式投入学习,不仅收获扎实的方法学知识,更结下深厚学术情谊,为后续科研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10月9日上午,培训班开班仪式隆重举行。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吉训明院士,首都儿科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所长张建,首都医科大学医院事务管理处处长王威威,首都儿科研究所副所长邰隽、教育处处长吕凌云,以及来自临床医技科室60名学员参加开班仪式。首都医科大学脑重大疾病研究中心、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岚主持。

吉训明在致辞中强调了开展临床研究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他指出,对医学的贡献是医学机构基业长青的根本,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至关重要。他强调,科研并非目的,而是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问题,通过证据研究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他结合自身经历,勉励临床医生投身科研道路,掌握科研方法,努力提升科研能力,致力于产出改变世界指南的重大成果,为医学发展贡献力量。

张建在致辞中强调,本次培训班是首医专门为首都儿童医学中心“量身打造”的学习机会,课程内容涵盖多方面的临床研究方法学知识体系,这样的“定制化”培训十分难得,希望学员格外珍惜,刻苦学习,积极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努力提升科研能力,最终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本次培训围绕“有效性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核心主题,为学员构建起从方案设计到论文撰写的全流程知识体系。为期五天的封闭培训,邀请了首都医科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李义庭、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王伊龙、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主鸿鹄等多名教授联袂授课。培训班采用“理论精讲+案例解析+经验分享+实操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围绕临床研究方案设计与撰写、研究实施路径、统计分析、数据管理、论文撰写等核心领域,开展精彩讲解。专家授课后,还和学员们进行深入的交流研讨,切实助力学员解决科研实践中的方法学难题。

刘岚全程参与课程设计及多个课程的授课。学员们全程认真听课、积极参与分组讨论、交流科研思路与实践困惑,部分在研课题还获得专家教授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最后一天的上午是课题汇报,汇报以分组形式进行,10个组的代表依次上台进行精彩呈现,刘岚进行点评及答疑,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输入到输出的完美转化,真正实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结业仪式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杜君、新生儿外科主治医师张伟代表学员分享学习感悟,首先感谢首医及中心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表示此次培训收获很大,培训班帮助学员们梳理了知识体系,填补了研究空白,承诺要把学到的“真功夫”用起来,努力做个“会看病、更会做研究”的医生。

吉训明校长为学员们颁发结业证书,见证学员成长时刻。他寄语学员,要依托中心的儿科领先优势,以方法学为支撑推动学科发展,稳步推进科研工作,为中心打造影响力贡献力量。

此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为临床人员搭建了高质量的学习交流平台,促进临床研究更加规范严谨,推动中心产出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成果,助力儿科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迈向更高的台阶。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杜君

培训前,我以为“临床方法学”是本让人昏昏欲睡的“医学说明书”,培训后,倒像是看了一部节奏紧张又干货满满的“爽剧大片”。我每天都在“原来这个数据还能这样分析”“这个研究设计太巧妙了”的惊叹中度过。白天学习时,脑海中的新知识“排队打卡”,晚上做梦时,还在进行样本量计算。我的统计技能被彻底“扩容升级”,也更加体会到临床方法学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而是能落地解决临床难题、让研究“站得住脚”的“硬功夫”!

面对我们“天马行空”的疑问,老师们总是笑着点拨、拆解,让我们豁然开朗。更难得的是,老师们用引导性提问让我们主动思考、加深记忆,这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真谛。老师们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道题的解法,更是自己找答案的能力。

几天的学习是一次医学快速充电之旅,不仅装满了实打实的临床研究方法,还认识了这么多优秀的师长同道。回到工作岗位后,我一定会把学到的“真功夫”用起来,努力做一名“会看病、更会做研究”的科研型医生。

新生儿外科张伟

在参加培训之前,我和许多同事一样,内心都怀着一个共同的困惑:我们每天面对大量珍贵的临床资料,目睹众多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却常常不知该如何将这些宝贵的资源转化为有价值的科学研究。那种感觉,就像守着一座宝山,却苦于找不到打开大门的钥匙。

然而,这一周的学习彻底改变了我们的认知。各位授课老师不仅对临床研究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更结合真实案例进行了精彩剖析。这些课程帮助我们梳理了知识体系,填补了认知空白。对我来说,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就像迷雾中照亮前路的光,让我们豁然开朗。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这次培训带给我们的,正是能够攻坚克难的金玉良言。

如今,我们即将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我将努力把培训所学应用于临床研究实践。虽然我们距离完成高质量的RCT研究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我坚信“积跬步以至千里”。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从每一个细节做起,终将收获成长的喜悦。

文 | 吕凌云、宋文静

摄 | 闫慧娟、袁超

编辑 | 宣传中心 郝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