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家庭教育》孩子哭着要挟?请拒绝!别让哭闹成为 “惯用伎俩”

发布时间:2025-10-10 17:20:54  浏览量:5

“不给买玩具就躺地上哭”“不让看动画片就抱着腿哭到吐”“没满足他的要求就哭到嗓子哑”——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 “以哭要挟” 时,要么心疼妥协,要么烦躁打骂,却没意识到《家庭教育》中那句警示的重要性:“小孩子以哭来要挟的时候,做父母的应当毅然地拒绝他!绝不可让小孩子将哭泣当成达到某个目的的惯用伎俩!”

孩子的哭闹本是情绪的自然表达,但当 “哭” 变成 “要挟家长的工具”—— 知道 “一哭就能得到想要的”,就会慢慢养成 “用哭闹操控他人” 的习惯。这种习惯若不及时纠正,孩子长大后会变得自私、缺乏规则意识,遇到不顺心就用极端方式解决问题。家长唯有 “毅然拒绝”,才能帮孩子分清 “情绪表达” 与 “要挟手段”,养成理性沟通的习惯。

很多家长容易陷入误区:要么把 “正常情绪哭” 当成 “要挟”,生硬制止;要么把 “要挟式哭” 当成 “委屈”,妥协满足。其实两者有明显区别,家长要先学会区分,才能正确应对。

孩子因 “委屈、害怕、难过” 而哭,属于正常情绪宣泄,比如:

被小朋友抢了玩具,哭着说 “他抢我的车,我好生气”;不小心摔疼了,哭着喊 “妈妈,我膝盖疼”;想念出差的爸爸,哭着说 “我想爸爸了,他什么时候回来”。

这类哭闹有明确诱因,孩子会边哭边表达感受,哭完后情绪会平复,也不会执着于 “必须达成某个目的”。这时家长需要做的是 “接纳情绪”,比如抱抱孩子说 “妈妈知道你疼,我们一起吹吹就好了”,而不是拒绝或指责。

孩子为 “达成某个不合理需求” 而哭,属于要挟式哭闹,比如:

已经买了 3 个玩具,还要再买,不买就躺地上哭,不管家长怎么说都不停,直到家长妥协;约定好每天只看 20 分钟动画片,看完后还要看,不允许就哭着摔遥控器,要求 “必须再看一集”;吃饭时非要边吃边玩平板,被拒绝后就哭着不吃饭,要挟家长 “给我平板我才吃”。

这类哭闹没有合理原因,核心目的是 “逼家长满足需求”,孩子哭时不会表达感受,只会重复 “我就要”,且越哄哭得越凶,一旦需求被满足,会立刻停止哭闹。这时家长必须 “毅然拒绝”,不能让孩子觉得 “哭闹有用”。

邻居家孩子曾因 “不给买零食” 哭了半小时,妈妈心疼妥协,结果后来每次逛超市,孩子都会用 “哭闹” 要挟买零食 —— 这就是 “第一次妥协” 埋下的隐患:孩子发现 “哭能达成目的”,就会把哭闹变成 “惯用伎俩”。

二、孩子哭着要挟时,“毅然拒绝” 不是 “冷漠不管”,而是 “3 步科学应对”

“毅然拒绝” 不是让家长对孩子的哭闹 “不管不顾、冷暴力”,而是用 “温和且坚定” 的方式,让孩子知道 “哭闹没用,合理沟通才有用”。掌握这 3 步,既能拒绝孩子的不合理需求,又能守护孩子的情绪,避免亲子冲突。

孩子哭着要挟时,往往会用 “大声哭、打滚、尖叫” 等激烈方式,试图让家长 “因烦躁而妥协”。这时家长要先稳住自己的情绪,别吼 “你再哭我就打你”,也别因 “怕别人看笑话” 而慌忙满足,而是:

控制自己的语气:用平静、坚定的语气说话,比如 “妈妈知道你想再买玩具,但我们今天已经买过了,哭也不能再买了”,避免用愤怒或不耐烦的语气激化矛盾;不与孩子 “讨价还价”:别跟孩子说 “你别哭了,我就给你买”,也别讲大道理(孩子哭闹时听不进道理),简单明确地表达 “拒绝的态度” 即可;若在公共场合,可先带孩子离开:如果孩子在超市、商场等公共场合哭闹,为避免影响他人,可把孩子抱到安静的角落(如停车场、楼梯间),再进行后续沟通,避免 “在众人注视下妥协”。

比如孩子在超市哭着要买玩具,家长可以这样做: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平静地说 “我们之前约定好,每周只买一个玩具,今天已经买过了,所以不能再买了。如果你想哭,妈妈可以陪你在这里哭一会儿,但哭完我们还是要回家”,然后安静地陪在孩子身边,不说话、不指责。

孩子哭闹时,情绪处于 “激动状态”,听不进任何话,家长强行讲道理只会 “火上浇油”。正确的做法是 “等孩子哭够、情绪平复后”,再跟他沟通,教他 “不用哭闹,也能表达需求”。

比如孩子哭着要再看动画片,家长可以这样做:

等孩子停止哭闹:陪在孩子身边,直到他哭声变小、情绪稳定(可能需要 5-10 分钟);帮孩子梳理情绪:先共情孩子的感受,说 “妈妈知道你没看够动画片,心里有点不开心,对不对?”,让孩子感受到 “被理解”;教他 “合理沟通” 的方法:接着说 “但我们约定好每天只看 20 分钟,要是没看够,你可以跟妈妈说‘妈妈,我今天还想多玩 10 分钟,明天我少看 10 分钟,可以吗’,而不是哭哦。哭没办法解决问题,好好说妈妈才会考虑”;若孩子下次尝试 “好好说”,及时肯定:如果孩子下次没哭,而是说 “妈妈,我想多玩 10 分钟”,就算不能满足,也要表扬他 “你今天没有哭,而是好好跟妈妈说,做得很棒!虽然今天不能多玩,但妈妈看到了你的进步”,用正向反馈强化 “合理沟通” 的行为。

“毅然拒绝” 的核心是 “坚持规则,不被孩子的哭闹打破”。很多家长刚开始能拒绝,可孩子哭久了就心疼妥协,结果让孩子觉得 “只要我哭够久,妈妈就会答应”,反而强化了 “哭闹要挟” 的行为。

家长要做到:

提前定好规则,让孩子有预期:比如和孩子约定 “每周只能买一个玩具”“每天看动画片不超过 20 分钟”“吃饭时不能玩玩具”,规则要简单明确,让孩子清楚 “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旦定好规则,就坚决执行:比如约定好 “今天不能再买玩具”,就算孩子哭到吐,也不能妥协;约定好 “看完 20 分钟动画片就关”,时间到了就坚决关掉,不因为孩子哭闹而 “再看 5 分钟”;全家统一态度,不 “有人严有人松”:如果妈妈拒绝孩子的哭闹,爸爸却偷偷满足,孩子会觉得 “只要找爸爸,哭闹就有用”,规则也会形同虚设。家长要提前沟通,保持态度一致,比如和家人约定 “不管孩子怎么哭,都不能满足他的不合理需求”。

比如有个妈妈和孩子约定 “每天只能吃一颗糖”,有次孩子哭着要第二颗,妈妈坚持拒绝,孩子哭了 15 分钟后自己停了,从此再也没因 “要糖” 哭过 —— 这就是 “坚持规则” 的力量:孩子知道 “规则不会因哭闹改变”,慢慢就会放弃 “以哭要挟”。

很多家长在应对 “孩子哭着要挟” 时,容易陷入误区,反而让孩子的 “要挟行为” 变本加厉,这 2 个坑一定要避开。

有些家长怕孩子哭坏身体,或怕影响他人,孩子一哭就赶紧说 “别哭了,我给你买”“别哭了,我让你再看会儿电视”—— 这种 “妥协式止哭”,会让孩子瞬间明白 “哭是有用的”,下次遇到不顺心,会立刻用 “哭闹” 要挟家长,形成恶性循环。

比如孩子第一次因 “不给买玩具” 哭,家长妥协了,下次孩子会故意哭得更凶、更久,因为他知道 “只要哭,就能得到想要的”;反之,若第一次就坚决拒绝,孩子会知道 “哭没用”,慢慢就不会再用这种方式。

有些家长觉得 “孩子哭着要挟是‘不听话’”,会忍不住吼 “你再哭我就打你”“哭什么哭,真丢人”,甚至动手打孩子 —— 这种 “打骂式应对”,不仅不能让孩子停止哭闹,还会让孩子觉得 “妈妈不爱我”,要么变得更叛逆(哭得更凶),要么变得自卑(不敢表达需求),同时还会让孩子学会 “用暴力解决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 “温和坚定”:不妥协,也不打骂,用平静的态度让孩子知道 “哭闹没用,合理沟通才有用”,既守住规则,又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强调 “毅然拒绝孩子的哭闹要挟”,不是 “不爱孩子”,而是 “更长远的爱”——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哭可以表达情绪,但不能用来 “要挟他人、打破规则”;想要满足需求,需要 “好好沟通、遵守约定”,而不是 “用极端方式强迫他人妥协”。

当孩子第一次哭着要挟时,家长的 “态度” 至关重要:第一次坚决拒绝,孩子可能会哭很久,但后续会慢慢放弃这种方式;第一次妥协,孩子会把哭闹变成 “惯用伎俩”,未来更难纠正。

别让 “心疼” 变成 “纵容”,也别让 “烦躁” 变成 “打骂”。用 “温和坚定的拒绝”,帮孩子分清 “情绪” 与 “手段”,学会理性沟通、遵守规则 —— 这才是对孩子成长最有益的家庭教育,也是家长能给孩子的 “长远礼物”。

你家孩子有过 “以哭要挟” 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应对的?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