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大赛,我赢了一次,3岁孙子让我泪目:他看穿了所有“假装”
发布时间:2025-10-07 10:00:48 浏览量:1
我是儿童心理研究者,也是斌斌和锦元的奶奶。那天傍晚,阳光斜斜地洒进客厅,暖暖地铺在地板上。爷爷正和三岁十个月的斌斌、一周半的锦元玩“小车赛跑”。塑料赛道弯弯曲曲地铺了一地,三辆小车整齐地排在起点线上。“预备——开始!”爷爷一声令下,小车纷纷冲了出去。
第一局,爷爷的车刚过弯道就“意外”卡住,动弹不得。斌斌的车一路领先,冲过终点,他高兴得跳起来,拍着手喊:“我第一!我赢啦!”脸上洋溢着纯粹的喜悦。
第二局开始,爷爷的车刚出发就“翻了”,轱辘朝天,彻底出局。斌斌又赢了,他转头看看爷爷,嘴角笑得更开了,但眼神里似乎多了一丝琢磨。
到了第三局,爷爷没有再“失误”。他专注地推车,动作平稳,车子顺利跑完全程,第一个冲线。爷爷笑着拍手:“这回我赢啦!”我以为斌斌会不高兴,会哭闹,会撒娇争辩,可他却突然安静下来。
他没有哭,也没有闹,而是默默转身爬上沙发,伸手从枕头底下小心翼翼地掏出自己最心爱的蓝色消防车——那是他从不给别人碰的宝贝。他捧着车走到爷爷面前,轻轻放进爷爷怀里,仰起小脸,声音软软地说:“爷爷别难过,这个送你,你明天还能赢。”
那一刻,我的心像被什么狠狠撞了一下,眼眶瞬间湿了。我站在一旁,看着这个不到四岁的孩子,用他稚嫩的方式表达着最深的温柔。他不是在庆祝爷爷的胜利,而是在安慰他以为“输了会伤心”的爷爷。他送出去的不仅是一辆玩具车,更是他心中最珍贵的情感。
这让我深深震撼。我们总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可他们其实早已看穿了大人的“善意表演”。儿童心理学中的“情感镜像”告诉我们,幼儿对情绪的感知极其敏锐。三岁左右的孩子已经能初步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意图,这种能力被称为“心理理论”。当爷爷连续两次“输掉”,第三次却赢了,斌斌没有困惑,反而主动安抚,说明他早已察觉:爷爷不是不会赢,是故意让我赢的。
他的举动背后,藏着孩子最纯真的共情。他担心爷爷输了会难过,于是用自己唯一能掌控的方式去“弥补”。他以为,只要自己付出一点,就能让大人开心,就能维系这份温暖的关系。这种责任感虽然稚嫩,却闪耀着人性最初的光芒。
我们常常以为,陪孩子玩游戏时故意输掉,是在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是在给予鼓励。可实际上,这种“表演式失败”反而可能带来无形的压力。孩子会疑惑:我到底是真的厉害,还是你在哄我?久而久之,他们要么变得不敢赢,怕暴露自己其实不够好;要么变得理所当然,认为所有人都该让着自己。
真正健康的陪伴,是八分真实,两分引导。比赛时可以坦然赢,也坦然输。赢了就说:“爷爷这次发挥得好,但你进步特别快!”输了就笑着说:“没关系,我们再来一次。”偶尔也可以调整规则,比如:“这次比谁停车最稳,你肯定赢!”让孩子在真实的竞争中学会面对成败,而不是活在一个被精心设计的“胜利泡泡”里。
后来,我蹲下身子,轻声问斌斌:“你是不是觉得爷爷输了会不开心?”他认真地点点头,眼睛亮亮的:“嗯,我要分他一个车,他就高兴了。”我把他紧紧抱进怀里,声音有些哽咽:“爷爷赢,你也赢,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啊。”
那一刻我更加明白,童年最深的安全感,并不是永远赢,而是知道——就算我输了,爱也不会少。真正的成长,不需要虚假的胜利来支撑,而是需要被当作一个“能懂的大人”来尊重。我们不必假装失败来喂养孩子的自信,只需用真实和坦然,陪他们经历每一次欢呼,也陪他们走过每一次跌倒。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真诚的互动中,长出坚韧而温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