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国产动画电影何以频频出圈?

发布时间:2025-10-04 15:52:58  浏览量:1

□牛祉祯(重庆大学)

今年国庆档电影正火热上映中。你有没有发现,国产动画电影的身影层出不穷,影迷的热情呼声也愈加高涨?从全球票房突破154亿元的现象级IP《哪吒2魔童闹海》到国庆上映三天便斩获4000万票房的《三国的星空》,这些将课本知识点搬到银幕上的国产动画电影,正在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不断走进观众的心中。这背后是情感共鸣、教育需求与文化自信三者共振的必然结果。

首先,这些作品成功唤醒了深植于我们血脉中的文化自信与情感共鸣。无论是《长安三万里》中的盛唐群星,还是《三国的星空》里的建安风骨,李白、曹操、他们的诗词文章,是几代人共同的语文课本记忆。我们的朋友圈一定被李白那句“轻舟已过万重山”刷屏过,也为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所打动,当这些停留在纸面上的扁平名字,通过顶尖的动画技术变得血肉丰满、音容毕现时,一种奇妙的“熟人效应”便产生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人物,更是自己少年时代的课堂回忆,是与自己有情感连接的鲜活生命,是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影子的朋友。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这种基于共同知识背景的情感连接,使得观影过程超越了单纯的娱乐,升华为一种集体性的文化重温与认同,自然能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热议与自发传播,也就频频出圈。

其次,它们探索出了一条寓教于乐的崭新路径,精准击中了当代家庭的教育与娱乐的双重需求。在“双减”背景下,如何让孩子接受优质的娱乐服务和文化滋养,是许多家长关心的议题。国产动画电影将知识点融入精美的画面、动人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塑造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巧妙地化解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枯燥感。银幕上是历史人物,台词是古诗词,传统剧情的创造性改编、中式美学艺术元素的插入……为孩子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让历史课、语文课变得生动可感。既休闲放松,还能学习泱泱华夏的文化瑰宝,自然受到大家的支持与喜爱。

再者,从产业层面看,这是国产动画技术自信之上叙事自信的飞跃。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国产动画已具备制作顶级视效的能力。然而,真正地出圈离不开打动人心的故事内核。这些电影不再单纯依赖神话传说,而是大胆深入中国最深厚的历史与文学宝库,确保文本的扎实与历史的厚度,让历史人物真正“活”起来。国产动画正从“炫技”,转向“文”的深耕,用世界级的视听语言讲述独属于中国的故事,彰显文化自信,这才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在观众为国产动漫电影买单的同时,电影工作者也要思考如何持续创新,避免审美疲劳,如何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平衡好“历史”与“故事”的关系,这要求创作者必须具备更宏大的格局和更精妙的叙事能力。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中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通过动画电影的形式获得新生。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唐宋的文明盛景,从科技发明到人文思潮,我国的浩瀚文库中还有无数值得挖掘的题材等待动画创作者去发现和诠释。当动画技术与历史底蕴相遇,当现代审美与传统智慧交融,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属于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徐徐展开——这不仅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更是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