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孩子双面性?亲子相处方式决定乖巧和叛逆

发布时间:2025-10-03 22:37:10  浏览量:1

很多家庭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妈妈抱怨“孩子在家对我撒泼,要不到想要的就哭闹、打滚”,爸爸却说“其实是你太宠着了!上次和我去公园,他没拿到玩具也没闹,和我在一起一直很乖”;又或者奶奶觉得“孩子和我在一起很听话,和他妈却总闹腾,肯定还是妈妈太让着他”——似乎每当孩子表现“闹腾”时,就被归结为“被某个人宠坏了”。但实际上,孩子并不是无缘无故会“挑人发脾气”,而是由于和不同人的互动方式、底线和回应不一样,所以呈现出不同的模式。

归根结底,最核心的原因在于每个人对孩子的“规则坚持度不同”,孩子渐渐摸索出“和谁能突破底线”。妈妈带孩子时,遇到他要吃零食,妈妈最初拒绝说“饭前不能吃”,可孩子多哭几句,妈妈就心软让步了;下次孩子明白,用哭闹的方法就能实现愿望,于是更容易出现撒泼的情况。而爸爸如果面对同样的问题,从头到尾都坚持自己的决定,不因孩子哭闹而妥协,孩子试过几次扑空之后自然不会再闹腾,转而安静下来。

这并不是说是妈妈“惯坏了”孩子,而是因为规则容易变动、底线容易被突破,孩子便发现“跟妈妈闹有用”;而在爸爸那里“底线牢固”,孩子清楚闹也无济于事,就会变得规矩。孩子发脾气,更像是在“试探谁的底线最松动”,对谁的要求最容易达成,他就对谁采取索求的方式。这不是被宠坏了,而是他学会了“怎么达成自己的目标”。

比如有位朋友的孩子,和妈妈去超市,见到糖果坚持要买,妈妈不舍得让他在公共场合哭闹,妥协买下;同一个孩子,跟爸爸去时同样提出要买,爸爸耐心地说“家里还有糖果,这次不买”,于是孩子即便哭了几分钟,见爸爸不动摇,便自己收住情绪说“那下次一定记得买啊”。其实不是爸爸不宠,而是在面对规则时没有妥协,孩子自然不会通过撒泼来尝试。

另一项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孩子和不同人的关系亲密度和“情绪安放的安全感”不同。孩子通常会毫无顾虑地在最亲近、最理解自己的家人面前宣泄情绪,比如对陪伴最多、最包容的妈妈,他知道即使大哭大闹妈妈还是会待在身边、理解自己,于是更敢撒泼。而面对爸爸或奶奶,可能陪伴时间较少或者在表达情绪时会得到“你不能哭”这样的回应,孩子便会把情绪压抑下来,展现出乖巧一面。

实际上,这种“闹腾”并非任性,而是一种情绪表达出口。类似成年人在外遇到烦心事会忍着,等回家才和亲近的人发泄。孩子表现出在某个人面前爱撒娇闹情绪,并非那个人在纵容他,而是他认为这里是可以包容和接纳负面情绪的地方。

孩子撒泼还和“需求表达被误解或忽视”有关。不同家人对孩子诉求的回应方式不同也影响了孩子的行为反应。孩子想和妈妈玩,妈妈正忙着做家务,只是让孩子等,但没有明确具体时间;孩子等到没耐心,就会用哭闹吸引妈妈注意。而爸爸可能会说“你先搭个积木,十分钟后我们一起比拼谁搭得高”,孩子有了具体的期待和安排,就能更好地等候,不再通过撒泼争取关注。

这不是说妈妈宠,更多是沟通不够清晰。孩子的需求没得到回应时,最直接的应激方式就是用情绪表达。得到肯定回复,会等待;得不到,就用情绪追求回应。

归根到底,孩子什么时候撒泼,并不是“哪个家长把他惯坏”的简单问题,而是取决于“家人规则是否统一、态度是否坚定、情绪和需求是否被看见和回应”。与其互相埋怨,不如合力改进这两方面

第一,全家一致约定统一的规则,比如“饭前不吃零食、外出玩具最多买一个”。无论谁带孩子,都共同遵守,不因孩子哭闹或怕麻烦而动摇。让孩子切实感受到“规则始终不变”,不必再用撒泼试探底线。

第二,无论是谁在照看孩子,都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表达,先理解他的需求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然后合理解释能否满足以及何时满足,同时接纳他的情绪。当孩子哭闹时,先安慰理解,再慢慢引导沟通解决办法。孩子知道自己被理解和尊重,自然不会用“闹”的方式强行表达诉求。

请不要轻易说“都是你惯的”。孩子的每一份情绪和行为背后,实际藏着他的需求与不安。只有找对原因,全家统一标准并学会和善沟通,孩子才能学会平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用依赖撒泼这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