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亲子教育《隆中对》之百万之众释义(国学经典,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5-10-03 00:29:23  浏览量:2

《隆中对》第五段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释义

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

评论

《隆中对》的第五段是诸葛亮战略分析中极为关键的部分,它清晰地界定了刘备集团在当时天下格局中的敌友关系和行动边界,展现了诸葛亮深邃的洞察力和务实的战略眼光。

审时度势的战略界定

在这一段中,诸葛亮为刘备厘清了两个最重要的外部势力——曹操和孙权——的性质,并据此制定了根本性的应对原则。

对待曹操:“不可与争锋”。诸葛亮指出曹操已具备两大核心优势:其一是“拥百万之众”,即拥有绝对的军事优势;其二是“挟天子而令诸侯”,掌握了政治上的正统性和主动权。因此,“此诚不可与争锋”中的“”字,强调了这是一个必须尊重和正视的客观现实,要求刘备集团避免与曹操进行正面决战,这是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对待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诸葛亮认为孙权集团在江东的统治已“已历三世”,根基稳固;加之“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即拥有地理险要、民心归附和人才济济的优势。因此,最明智的策略是将其定位为“外援”,结成同盟,而非觊觎其地盘。这一判断为后来孙刘联盟共同抗曹的战略格局奠定了基础。

卓越的战略分析艺术

这段分析充分体现了诸葛亮作为杰出战略家的素质。

客观与理性:他的分析完全基于对现实力量的冷静评估,而非空泛的道德口号或个人好恶。例如,尽管指出曹操“挟天子”的行为是“奸臣窃命”,但战略建议的核心仍是基于其强大的客观事实。抓住关键因素:在评估曹操和孙权时,他综合考量了军事实力、政治资本、统治根基、地理条件和人才状况等多个维度,分析全面而深刻。

对刘备集团的核心价值

这一战略界定对当时弱小的刘备集团而言,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

它指明了谁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敌人(曹操),以及谁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孙权),使刘备从盲目奔波转向目标清晰。它规划了生存空间:在北方和东方这两个主要方向上采取守势和合作姿态,从而为接下来谋取荆、益二州(即“跨有荆益”)的战略进攻创造了条件。

历史印证与深层含义

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诸葛亮这一判断的前瞻性

“不可与争锋”的验证:刘备集团在后续发展中,但凡违背这一原则(如关羽在荆州孤军北进、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都遭受了重大挫折。而坚持联合孙权时,则取得了赤壁之战这样的关键胜利。“人谋”的体现:在分析曹操崛起时,诸葛亮特别点出其“以弱为强”的原因“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这其实也暗含了他为刘备规划的战略核心:尽管当前力量弱小,但只要“人谋”得当(即战略正确),同样可以成就大业。第五段的决策正是“人谋”的极致体现。

总而言之,《隆中对》第五段不仅是诸葛亮为刘备绘制的战略蓝图中的基石性论断,更是中国古代战略思想中实事求是、联合次要敌人以打击主要敌人的典范之作。它以其深远的洞察力和可操作性,成为了流传千古的战略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