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亏损百万到票房冠军:复印技术如何改写动画史?
发布时间:2025-10-03 02:03:32 浏览量:2
1961年迪士尼出了部《101条斑点狗》,看过的人应该都有印象,它的画风跟两年前的《睡美人》差别特别大。
角色轮廓线条很明显,背景和人物分得清清楚楚,当时不少观众觉得有点突兀。
这事儿根本不是动画师故意换风格,核心原因是这部片成了迪士尼头一个全用复印技术做的动画。
要聊复印技术为啥能用上,得先说说以前做动画有多难。
传统流程走下来,步骤能绕晕人,先是动画师画角色草图,然后助手得一张一张修,得把每个细节都弄成一样的,不能有差别。
修完了再给描线部门,让他们把草图描到赛璐珞片上,最后上色部门还得在片子反面涂色。
一个简单的动作,就得画成百上千张稿子,像《睡美人》那部,光图就用了快一百万幅。
《睡美人》现在看画面是细腻,公主的发丝都用黄线勾,裙摆还配蓝线,看着特别柔和。
但当年它可是把迪士尼坑惨了,花了600万美元制作,最后票房才刚过500万,一下就亏了近百万。
那时候迪士尼都开始琢磨缩减预算,甚至想把动画部门关了,本来想靠着《睡美人》再火一把,没成想差点把自己的动画业务给搭进去。
其实不光迪士尼,当时整个动画圈都被传统工艺拖得难受,华纳兄弟、米高梅那些工作室,要么砍预算,要么减少动画产量。
毕竟传统方式太依赖人了,就拿描线来说,迪士尼当时光描线的人就有200多,还得培训好几年才能上手,人力成本特别高。
赛璐珞片本身也不便宜,还容易坏,保存起来也麻烦,这么算下来,做一部动画跟烧钱没两样。
迪士尼总不能坐以待毙吧?这时候美术指导肯・安德森就提了个主意,试试复印工艺。
本来这技术之前就在短片《巨人高利亚》里试过,效果还不错,能少花点描线的时间。
谁能想到,这一试直接救了整个动画部门。
复印技术一用,之前的麻烦少了一大半,动画师的手稿能直接转印到赛璐珞片上,人工描线的步骤被减掉了不少。
虽然还有部分描线员会稍微改改,但大部分岗位都被机器替了。
更重要的是,动画师原本的笔触保留下来了,不像以前转描好几次,把画里的“劲儿”都给弄没了。
不过新问题也来了,这技术画出来的线条跟传统的不一样,碳粉是粉末状的,粘在光滑的赛璐珞片上总不匀称,看着有点糙。
角色和背景也只能用黑、棕、灰三种颜色勾线,比如片里的罗杰,就是纯黑的描边,跟《睡美人》里那种柔和的线条比,确实有点“生硬”。
动画评论家查尔斯・所罗门还说过,《101条斑点狗》的线条看着有点脆弱,没老片子那么流畅优雅。
沃尔特・迪士尼本人其实不太满意这风格,但动画师们却特别推崇,你想啊,片里有101只小狗,要是全靠手工描线,那工作量得多大?怕是动画师们得天天熬夜。
有了复印机,动画师就用少量组合动作,就能画出一大堆小狗的样子。
就连反派库伊拉,她那尖锐的线条也因为这技术变得更立体,坏得更显眼了,这效果可是手工画很难达到的。
我觉得这技术最牛的不是省时间,是它保住了动画的“灵气”,以前助手修图、描线员转描,一层层下来,画里的个性全没了。
复印技术把动画师的手稿直接用上去,那些不那么规整的线条,反而让角色更鲜活。
而且《101条斑点狗》最后票房特别好,不仅把迪士尼动画部门保住了,还让复印技术成了核心,一用就是三十年。
后来从《石中剑》《森林王子》,到《猫儿历险记》《小美人鱼》,都用了这技术。
《小美人鱼》还试着用棕色线条,让画面柔和点,直到1991年《美女与野兽》用了电脑动画系统,复印技术才慢慢被取代,再后来CGI全面接手,一个时代才算过去。
现在数码修复技术越来越厉害,老片子的画质也越来越好,但有时候也会出问题。
有些片子修得太狠,把颗粒感都去没了,颜色变得特别浓,线条也变粗,看着跟用马克笔画的似的。
如此看来,影迷们怀念《101条斑点狗》最初的简洁,不是没道理的,那种原始的质感,是再精细的修复也换不来的。
前动画师德亚说过,复印技术带来了更现代的外观,还有更自由的速写感,这是动画师们真正喜欢的东西。
我特别认同这句话,技术从来不是为了替代艺术,而是帮艺术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六十年前,复印技术救了迪士尼动画,也让动画制作完成了一次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