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突破产能瓶颈!10人45天造AI漫剧奇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发布时间:2025-10-03 17:57:26  浏览量:2

这事儿听起来像做梦,10个人用45天做了50集动画剧,全网播放量破千万,还没推广就回本了。

说的就是今年7月上线的AI漫剧《明日周一》。

团队负责人杨晟告诉我,他们5月才决定干这事,6月初开工,7月中旬成品就出来了。

团队配置很简单:五个原画师、两个AI工程师、两个后期剪辑,再加一个导演。

原画师花30天搞定角色和场景,AI工程师用15天把原画变成动态视频,剪辑师接着无缝拼接。

杨晟管这个叫“流水线式协作”,他说:“搞创作的往往喜欢互相提意见,但我们规定,画图的只管画图,做技术的只管生成,谁也别跨界指挥。”

这种模式还真解决了大问题。

传统动画制作里,原画和动态渲染往往要反复磨合,现在AI直接把中间环节压缩了。

有个细节挺有意思:AI公司的工程师周末绝不加班,这对影视行业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但团队后来发现,只要把时间规划精确到每一天,周一到周五完全够用。

他们每周开一次“三方会议”,IP版权方、技术公司和制作方都要参加。

导演每周必须汇报进度,还得解释每个镜头的设计思路。

说实话,这种流程在传统影视行业算奢侈,但AI省出来的时间允许他们这么“奢侈”。

《明日周一》能赚钱,根本在于解决了AI内容的版权痛点。

所有核心角色都由原画师先设计定型,再用AI生成后续内容。

这样版权归属清晰,才能开展游戏改编、衍生品开发这些后续操作。

这片子改编自知乎盐言故事的同名小说。

选它有两个理由:一是版权关系干净,二是题材虽然属于末日系统流,但故事核心居然是情感羁绊而不是打怪升级。

制作团队认为,这种反差反而成了优势。

IP授权方千灯如昼的CEO王梦甜透露,他们原本计划开发电影,但现在调整了策略:先通过AI漫剧试水市场,等观众对IP有认知后再推进长内容。

这种“由短到长”的玩法在行业内还算新鲜,毕竟过去都是先做小说漫画,再做动画电影。

现在看看数据,漫剧赛道确实在爆发。

短视频平台去年漫剧播放量几乎翻倍,付费规模也很可观。

不过杨晟提醒,光靠平台分成的模式不稳定,必须结合IP全链条开发。

《明日周一》用的AI工具是国产软件Vidu。

它的U-ViT架构特别适合处理动画线条和色彩,生成的角色动作更流畅,还能保持多镜头间的风格统一。

但技术方也承认,现在最头疼的是“AI剧本”问题,传统剧本是给人看的,而AI需要把“晨曦充满希望”这种描述转换成具体的光影参数和运动轨迹。

有趣的是,传统动画公司反而不容易接入AI。

不是技术不行,而是整个绩效制度都建立在计件制基础上,突然引入AI会打乱现有体系。

所以眼下在AI动画领域冲得快的,多是像珀乐这样的新团队。

导演凯伦原来做电影特效,参与过不少大片。

他坦言被AI漫剧的“快”打动了:“我认识的好莱坞前辈一辈子只做过三部电影。等我的作品出来,可能技术早就更新三代了。”

杨晟则从《泰囧》的经历悟出道理:内容创作不是自我陶醉,得精准传递观众想体验的情绪。

AI漫剧的火爆不止是技术胜利,更是模式创新。

小团队用精细化分工打破产能魔咒,用IP前置开发打开商业空间。

说实话,这种玩法可能重塑整个动画行业格局。

随着国产AI工具持续进化,未来也许真如杨晟预测的那样:海外孩子看中国动画会成为常态。

不过说到底,技术再厉害,最后拼的还是谁能用故事触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