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隆中对》之沃野千里释义(国学经典,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5-10-03 16:03:28 浏览量:1
《隆中对》第六段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释义
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用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是否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
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评论
以下是对《隆中对》第六段的评论,从战略思想、文学价值、历史意义等角度展开分析:
一、战略思想的卓越性
地缘政治分析的精准性诸葛亮对荆州和益州的剖析体现了其深远的战略眼光。他指出荆州是“用武之国”,但刘表“不能守”;益州虽“险塞沃野”,但刘璋“暗弱”。这种分析基于对地理经济(如荆州“利尽南海”的物资优势)、政治人心(如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的综合考量,堪称古代地缘政治学的典范。
循序渐进的发展逻辑诸葛亮提出“跨有荆、益”作为基础,后续“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等步骤,形成了一套分阶段实施的战略蓝图。这种思路既避免刘备势力过早与曹操正面冲突,又为未来“天下有变”时的两路北伐(荆州向宛洛、益州出秦川)埋下伏笔,显示出极强的可操作性。
二、文学与修辞的特色
对比与层递的运用段落中通过多重对比强化说服力:将荆州的战略价值与其主“不能守”对比,益州的富庶与刘璋“不知存恤”对比,突出“天资将军”的合理性。句式上采用层递结构(如“北据……东连……西通……”),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凸显诸葛亮的自信与雄辩。
历史典故的隐喻力量引用汉高祖“因益州成帝业”的典故,既赋予战略合法性,又激发刘备的雄心。这种借古喻今的手法,将现实策略与历史经验结合,增强了方案的权威性。
三、历史影响与局限性
对三国鼎立的奠基作用《隆中对》提出的“跨有荆益、联吴抗曹”方案,直接指导了刘备集团后来的行动,促成赤壁之战后三国分立局面的形成。蜀汉据此初步实现“三分天下”的目标,堪称战略规划的成功实践。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诸葛亮的计划依赖于“天下有变”的时机和“孙权为援”的稳定性,但荆州归属问题始终是孙刘联盟的隐患。后来关羽失荆州、夷陵之战败北,导致两路北伐战略落空,暴露了该方案对外部变量依赖过高的局限性。此外,益州与荆州地理相隔遥远,分兵防守难度大,也为后来蜀汉的困境埋下伏笔。
四、思想内涵的深刻性
诸葛亮在段中强调“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不仅是对人才作用的肯定,更暗含“以德治国”的理念。他将“信义著于四海”作为刘备的政治资本,呼应了儒家“得道多助”的思想,使战略超越单纯的军事谋划,兼具政治伦理高度。
结语
《隆中对》第六段不仅是诸葛亮个人智慧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巅峰之作。其价值在于融合地理、政治、人心等多维度的综合判断,以及“立足现实、规划长远”的辩证思维。尽管历史走向并未完全契合诸葛亮的设想,但这一战略本身的光辉,依然照亮后世对谋略与时势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