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别把抽动当“顽劣”!1000万儿童受影响,家长该如何识别异常?

发布时间:2025-10-01 07:30:52  浏览量:2

孩子频繁眨眼、清嗓、扭动身体,甚至发出怪叫,他们并非顽劣,而是大脑发出了求救信号。

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000万儿童正被这种神经发育障碍所困扰,其中5至10岁最为多见。可太多家长、老师对它不了解,耽误了干预时机。

01

孩子频繁怪动?先看这4个信号

门诊曾来过这样一位小患者,6岁多开始频繁眨眼,家人以为是“眼睛进了脏东西”,给滴了点眼药水但也没好转,过阵子又开始了挤鼻子。

上小学后孩子的症状更严重了,开始咧嘴、耸肩,起初妈妈以为男孩是“故意”寻求关注,但无论怎么教育指导,甚至去了各大医院内科、眼科,孩子都没有好转。

最后妈妈带他来我院就诊时,李主任一眼就判断大概率是抽动症,后续系统全面检查也印证了这点。

很多家长分不清孩子“调皮”和“抽动”,李主任指出抽动症的动作有明显特点,记住这4点就能初步判断——

图源纪录片《妥妥的幸福》

⭕ 突然、无目的、重复:可能是动作(眨眼、耸肩、跺脚、夹手),也可能是发声(清嗓子、怪叫、大喊),不是孩子“故意做的”;

⭕ 孩子控制不住:越提醒、越批评,动作反而越频繁,就像有人忍不住打喷嚏,越憋越难受;

⭕ 动作会变:这阵子是眨眼,好了又换成挤鼻子、点头,不是固定一个动作;

⭕ 受情绪影响大:压力大、焦虑、疲劳时加重,专心玩玩具、睡觉、运动时减轻或消失。

02

为什么是我家孩子得抽动症?

每次确诊后,家长最常问的就是“为什么偏偏是我们家孩子?”

其实抽动症是大脑神经发育障碍,简单说就是大脑偶尔会发出“错误指令”,导致孩子做出怪动作。

01

家庭压力:抽动症状的 “催化剂”

曾接诊过一对双胞胎男孩的家庭,孩子父亲向主任倾诉:

“每次看到别人家孩子正常跑跳,我心里就特别难受。自家孩子总控制不住地挤眉弄眼,出门时周围人异样的眼光更是让我坐立难安。”

经过深入沟通,李主任了解到,这对父母因工作压力常处于焦虑状态,在家中也频繁向孩子强调 “要考高分”“不能落后”,还为孩子安排了每周多节兴趣班,导致孩子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

图片来源《小别离》

实际上,孩子是家庭情绪最敏感的 “接收器”。家长未及时调节的焦虑情绪、紧张压抑的家庭氛围、超出孩子承受能力的学业期待,都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成为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的重要因素。

临床中诸多案例已证实,当家长调整心态、减少对孩子的压力与过高期待后,孩子的抽动症状会出现明显减轻甚至缓解。

02

过敏体质:易被忽视的 “隐形诱因”

此前门诊中有一名特殊患儿,不仅患有抽动症,还伴随鼻炎症状。经过过敏原检测发现,孩子对鸡蛋、牛奶存在重度不耐受(等级超过六级)。

家长按照医生建议,严格让孩子停用这两类食物,一个月后,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子的抽动症状好多了。

有家长会问,是因为吃了治鼻炎的药,所以导致抽动吗?实际上,目前没有证据证明药物直接引发,但需要吃这些药的疾病(比如过敏、鼻炎),可能和抽动症“共病”。

简单说就是,过敏体质的孩子得抽动症的风险会高一些。

03

孩子抽动症别慌!做好3点助恢复

除了遵医嘱治疗,家长做好这3点,对孩子恢复至关重要:

家长别提醒、别指责

门诊中有抽动患儿的爸爸总骂他怎么不能控制住,甚至动手打他,结果他抽动得更厉害,还不敢回家。

这是最忌讳的,孩子控制不住抽动,批评只会增加他的压力,让症状加重。

李主任提醒家长记住:抽动症不影响生命健康;症状不干扰生活时,尽量忽视;孩子难受时,多抱抱他,你越平静,孩子越有安全感。

给孩子减负

有个孩子原本抽动频繁,后来家长发现自己对孩子太严苛,停了2个兴趣班,每天留半小时让孩子“发呆、搭积木”,还陪他踢足球,不到一个月症状就减轻了。

家长给孩子的关爱,要落在实处,别只盯着分数,多夸他今天努力做题了;减少电子产品使用,避免过度兴奋;多陪他做运动,足球、游泳、跳绳都好,运动能帮孩子释放压力,缓解抽动。

但也要注意!别为孩子包办一切,正常的成长节奏,对孩子更重要

调整生活细节

睡眠不足、吃太多巧克力、喝功能饮料,都可能加重抽动。

家长帮孩子养成规律作息,晚上9点前睡觉;零食尽量选水果、坚果,少买含糖高、含添加剂的食物。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却能减少抽动的“触发点”。

抽动症有着突然无目的重复、孩子难以自控、症状会变化、受情绪影响大的特征,并非孩子顽劣。

若家长发现孩子有频繁眨眼、清嗓等异常,别误判或忽视,及时带孩子就医干预,用理解、陪伴和科学护理帮孩子缓解症状,助力他们健康成长,别让误解耽误孩子恢复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