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亲子教育《隆中对》之计将安出释义(国学经典,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5-09-30 16:14:34  浏览量:1

《隆中对》第三段

——陈寿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释义

因此先帝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智慧与谋略浅薄不足,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停止,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评论

评《隆中对》第三段:刘备问策的深意与历史转折

《隆中对》第三段虽篇幅简短,却是整篇策论的核心引子,它生动刻画了刘备的困境与诚意,并为诸葛亮宏图大展的“隆中对策”埋下伏笔。以下从多个角度对此段进行评析:

一、历史背景与刘备的现实困境

第三段开篇“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简洁交代了“三顾茅庐”的史实。这一情节不仅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更折射出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皇权旁落、军阀割据的乱世中,刘备作为“帝室之胄”却屡遭失败,缺乏根据地和战略规划。他自称“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实则是其长期依附他人、力量弱小的真实写照——此前他先后投靠公孙瓒、曹操、袁绍等人,却始终未能形成自己的势力。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的慨叹,更凸显其在群雄逐鹿中的无奈与焦虑。

二、人物形象的巧妙塑造

刘备的谦卑与抱负
刘备“屏人”(命侍从退避)的细节,表明他对此次谈话的重视与机密性。他坦然承认自身不足,却又强调“志犹未已”,这种谦逊与坚韧并存的特质,正是诸葛亮愿意出山的关键。文中“君谓计将安出”的恳切问计,与徐庶此前“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的提醒形成呼应,凸显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诸葛亮的侧面烘托
本段虽未直接描写诸葛亮,但通过刘备的郑重其事和三次拜访的曲折,间接烘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能与隐士风范。正如前文所述,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而刘备的恳切问策正是对其价值的认可。

三、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在文章布局上,第三段是“蓄势”的高潮前奏。刘备的提问“计将安出”直接引出第四段诸葛亮的天下大计,形成问答逻辑的紧密衔接。若无刘备的诚恳自白,诸葛亮的对策便如无源之水;而刘备的困境描述(如“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也为诸葛亮后续分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据有江东”的形势提供了立论基础。

四、语言艺术的精妙之处

谦辞的运用:刘备以“孤”自称,却用“君”尊称诸葛亮,体现礼贤下士的态度;“度德量力”“智术浅短”等自贬之词,既符合乱世中求才者的姿态,也为后文诸葛亮的鼓励性分析(如“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留下空间。情感层次丰富:从“汉室倾颓”的忧愤,到“猖蹶至于今日”的挫败,再到“志犹未已”的坚定,刘备的情绪变化层层递进,展现出其复杂而真实的心理状态

五、战略转折的起点

刘备这一问,最终催生了“跨有荆益、三分天下”的著名战略。诸葛亮在对策中提出的“联吴抗曹”“西和诸戎”等方略,正是针对刘备所述困境的精准回应。历史证明,这一对话成为蜀汉立国的基石,从流亡军阀到三国鼎立的转变由此开启。

总结

第三段虽短,却集历史厚重感、文学张力与战略启发性于一体。它既是刘备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三国鼎立格局的序曲。通过刘备之口,陈寿不仅揭示了乱世中明君与贤臣相遇的珍贵,更预示了一种基于现实洞察与长远规划的政治智慧——这正是《隆中对》流传千年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