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传统方式 vs 正确方法!如何避免打着爱萌娃旗号压抑他们的自我

发布时间:2025-09-29 10:53:01  浏览量:1

在教室的一角,小阳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别的孩子都在操场上嬉笑玩耍,他却只是静静地看着。我留意到他眼神里偶尔闪过的渴望,可他就像被什么束缚着,不敢迈出那一步。在课堂上也是,小组讨论时他总是默默倾听,很少主动发言。家长眼中的小阳是个听话懂事的乖孩子,可我却发现他的乖背后藏着一些问题。

我翻了翻近三年家校联系册,里面有不少类似的情况。家长的高频控制话术如“外面太危险,别出去跑”“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事不用你管”,这些话看似是爱,却让孩子失去了很多探索和成长的机会。长期被这样约束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看似乖巧,实则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一旦遇到困难,很容易不知所措。这样的情况不禁让我思考,家长这些以爱为名的行为,到底给孩子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第一种是以安全为名的探索限制。有个孩子叫明明,家长怕他受伤,禁止他在学校跑跳,连简单的家务也代劳。有一次班级组织大扫除,明明看着其他同学忙得热火朝天,自己却笨手笨脚,什么都做不好。因为平时缺乏锻炼,他的抗挫力很弱,遇到一点小困难就哭鼻子。这就是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了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削弱了他们的抗挫力。

除了过度保护,还有用物质奖励换取即时服从这种方式也存在问题。家长常说“收拾玩具就给你买冰淇淋”,短期看孩子确实听话了,但从长远来说,破坏了孩子的内驱力。我班上有个孩子,一开始为了奖励会积极完成任务,可后来没有奖励就不愿意做了。他不是因为喜欢做这件事,而是为了得到奖励,这样一旦没有奖励,就失去了做事的动力。

而以隐私监管为借口的过度控制同样不可取。有些家长查看孩子日记、监听通话,美其名曰是关心孩子。我记得有个孩子因为家长偷看日记,变得非常抵触和家长交流。这种行为损害了亲子之间的信任感,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从而对家长产生反感。了解了这些亲子互动的误区后,我们得知道孩子在不同阶段的自主能力发展是怎样的。

根据埃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孩子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需求。0 - 2岁的孩子需要建立基本信任感,家长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2 - 4岁孩子开始有自主意识,会想要自己做一些事,比如穿衣服、吃饭,这时家长应该鼓励他们尝试;4 - 7岁孩子开始有主动探索的欲望,家长可以多带他们去接触新事物;7 - 12岁孩子开始注重学业和社交,家长要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学会自己安排学习和生活。

比如在孩子2 - 4岁时,我有个学生家长就做得很好。孩子想自己穿衣服,虽然一开始穿得很慢,还穿反了,但家长没有着急帮忙,而是耐心地引导,慢慢地孩子就能熟练地自己穿衣服了,自信心也增强了。知道了孩子的成长规律,那我们该怎么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和相处呢?

有三句万能沟通公式可以帮助改善亲子对话。第一句“我知道你现在很……(表达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因为没得到想要的玩具而哭闹,家长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很伤心,特别想要那个玩具”;第二句“但是……(说明原因)”,接着说“但是我们今天已经计划好了不买玩具”;第三句“我们可以……(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说“我们可以下次有活动的时候再来看看”。

除了沟通公式,还有边界设定四步法。第一步,和孩子一起讨论规则,比如晚上几点睡觉,让孩子参与进来,他们会更愿意遵守;第二步,明确违反规则的后果,比如如果超过时间不睡觉,第二天就不能看动画片;第三步,执行规则要坚定,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心软;第四步,定期和孩子回顾规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我班上有个家庭实施自主教育三年了,通过这些方法,孩子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以前孩子做作业总是依赖家长,现在能自己安排时间,主动完成作业。那么,给孩子一个自主成长的童年,对他们的未来又有什么影响呢?

那些在童年被尊重、有自主空间的孩子,长大后更有主见,能独立做出人生选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更有勇气和信心,因为他们在童年有过很多探索和尝试的机会,积累了应对挫折的经验。相反,被过度控制的孩子,可能会缺乏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容易犹豫不决,依赖他人。所以,给孩子一个被尊重的童年,对他们的未来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