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身心割裂”难破解?清华长庚“医心社”启动新机制
发布时间:2025-09-30 05:30:31 浏览量:1
13岁的初中生兰兰(化名)因持续腹痛、拒绝上学多次在儿科就诊,各项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问题。9月28日,她来到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就诊,医生注意到其情绪低落、与家长沟通不畅,随即启动“医心社”联动机制。
2025-2027年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呈现出“心身相关”特点。由于认知和表达能力有限,他们往往无法直接述说心理压力,转而通过头痛、腹痛等身体症状传递心理压力信号。
然而,传统分科诊疗“重生理、轻心理”的倾向,易造成“身心割裂”,导致患儿反复出现头痛、腹痛、失眠等症状,却难以查出器质性病因。针对这一情况,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积极探索,将服务关口前移,推动医学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构建起“医疗-心理-社会服务”三方联动的整合式服务模式,为儿童青少年筑起一道精准的身心健康防线。
清华长庚医院构建“医心社”联动模式,守护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心理治疗师栾翔、覃欣为患儿家庭提供表达性艺术治疗。医院供图
清华长庚医院社会服务部张蕾部长介绍,“医心社”的核心,是以医务社工为关键纽带,打破专科壁垒,实现精神心理科与儿科的深度融合,不仅贯穿院内诊疗全流程,更延伸至家庭、社区照护,体现了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院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儿科医师在门诊、急诊或病房中,一旦发现患儿存在情绪、行为或家庭关系困难时,可即时启动多学科会诊;随后,精神心理科医生进行专业评估,医务社工同步介入,联合心理治疗师通过游戏陪伴、情绪疏导、家庭会议等方式提供支持,形成“医-心-社”协作闭环,实现对患儿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
为巩固干预效果,“医心社”将服务延伸到院外。孩子出院后,医务社工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帮助家长掌握科学养育技能,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守门人”: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工作坊、建立互助小组、开展线上科普、推送原创指南等形式,提升家庭照护能力,构建起“医院-家庭-社区”连续关怀网络,将健康促进融入日常。
作为医院践行“大健康观”、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具体实践,“医心社”联动机制不仅有效提升了服务质量,更通过整合医疗、心理资源,贯通院内院外场景,实现了对儿童青少年的全人关怀与全程守护,为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