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听《红星闪闪》掉眼泪时,我想通了经典儿歌消失的真相

发布时间:2025-09-29 21:00:21  浏览量:1

这几天家里彻底成了“红色小剧场”,上小学一年级的闺女要备战学校的国庆联欢会,指定曲目是《红星闪闪》。每天放学一进门就拽着我当观众,穿着蓬蓬裙踮着脚尖转圈,嘴里唱“红星闪闪放光彩”。为了让她找感觉,我翻出短视频平台上的合唱版本给她看,前奏一响,看着屏幕里孩子们清澈的眼神、整齐的动作,再听着那穿透人心的旋律,我一个四十岁的大男人,眼眶居然莫名其妙热了。

夜里哄睡孩子后,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满脑子都是《红星闪闪》的调子,心里冒出个挥之不去的疑问: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听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卖报歌》《红星闪闪》这些歌,过了几十年还能让人一听就动心,可这一二十年里,怎么就没再出几首这样的经典儿歌了?按说现在科技多发达啊,录音设备、传播渠道都比以前强百倍,怎么反而写不出能流传的好歌了?

后来跟几个同样当家长的朋友聊起这事儿,才发现不是我一个人有这困惑。有个朋友说,他儿子幼儿园毕业典礼,唱的居然是网红歌曲《孤勇者》,虽然孩子们唱得挺带劲,但总觉得少了点属于童年的纯粹。另一个朋友更无奈,说家里娃天天跟着短视频哼“挖呀挖呀挖”,问他唱的啥意思,孩子自己也说不清楚。这倒让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调查,说现在100个孩子里,会唱《红星闪闪》的不到百分之五,可热门网络神曲却张口就来,这反差实在有点扎心。

仔细琢磨琢磨,这事儿还真不是“科技进步了文化反而退步了”这么简单,最直接的一点,就是现在愿意沉下心写儿歌的人太少了。有次刷到个解析视频说,现在还在坚持写儿歌的创作者,平均年龄都超过60岁了,年轻音乐人根本不愿意碰这个领域。为啥?不挣钱啊!写首流行歌曲火了,版权费、商演费能拿到手软,可儿歌呢?除了微薄的版权收入,几乎没什么商演机会。跟欧美那种把儿歌做成IP、动辄上亿利润的产业比,咱们这儿的儿歌创作简直是“清水衙门”,资本都不愿意往这儿投,自然留不住人才。

就算有好心人写出了好儿歌,想传到大家耳朵里也难。以前没有互联网的时候,电视台、广播电台是主要渠道,一首好儿歌通过“大风车”“动画城”一播,全国的孩子都能跟着唱。可现在呢?传播平台倒是多了,但太分散了,而且都被流量牵着鼻子走。短视频平台算法推荐的都是能快速抓眼球的“神曲”,那些节奏舒缓、有内涵的儿歌根本拿不到流量。就像之前人民网提到的,现在不是没有好的新儿歌,比如《小花》《我的嘎公》这些,写得质朴又有童真,但因为缺少传播渠道,知道的人少之又少。经典是在传唱中诞生的,现在连被听到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成为经典?

更关键的是,现在的儿歌有点“脱离孩子”了。我翻出《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词“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多具体啊,就是孩子们能亲眼见到的场景,一唱就有画面感。可现在有些儿歌,要么是“说大人话”,堆砌一堆空洞的大道理,要么就是跟着网络热梗走,把“YYDS”“绝绝子”这类词硬塞进去,根本没考虑孩子的生活和感受。孩子们听不懂、不喜欢,自然记不住。还有个问题更头疼,现在成人歌曲和儿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孩子们在短视频上随便一划就能刷到各种流行歌,传统儿歌根本竞争不过那些节奏强烈的曲子。

这背后其实是数字时代带来的“文化快餐化”陷阱。技术发达了,信息变多了,但人们的注意力反而被切碎了。创作者为了快速抓住流量,只能做那些短平快的内容,根本没时间打磨作品。就像有篇文章里说的,数字时代信息过载,大家都习惯了浅尝辄止,很少有人会沉下心去感受一首歌曲的内涵。儿歌创作也跟着急功近利起来,要么是简单拼凑的旋律,要么是生硬说教的歌词,这样的歌怎么可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再说教育和传承这块,也有点跟不上。以前我们小时候,音乐课上老师会专门教经典儿歌,课本里也印着歌词,学校还会组织合唱比赛,耳濡目染之下,这些歌就刻进了脑子里。可现在有些学校的音乐课成了“副科中的副科”,要么被其他课占用,要么就是放放流行歌曲敷衍了事。家庭教育里也一样,很多家长自己都记不住几首经典儿歌,只能跟着孩子一起刷短视频学神曲,传承的链条自然就断了。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完全没希望。前阵子看新闻,说有个“新时代优秀少儿歌曲创作推广工程”,推出了不少好作品,还有地方搞了少儿歌曲演唱会,反响挺不错的。这说明只要愿意投入精力,还是能写出好儿歌的。但这事儿急不来,就像人民网说的,从新儿歌到新经典,得厚植土壤,多一些耐心。创作者得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资本得少点功利心多些情怀,平台得负起责任把好作品推出去,学校和家庭也得把经典传承捡起来。

那天闺女排练完,趴在我腿上问:“爸爸,你小时候也唱这首歌吗?”我点点头,给她讲了潘冬子的故事,讲了这首歌里藏着的勇气和希望。闺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第二天唱得更认真了。看着她的样子我突然明白,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因为旋律多复杂,而是因为它能把最真挚的情感、最朴素的道理藏在音符里,代代相传。

科技确实改变了世界,但好音乐的标准从来没变过——得走心,得接地气,得能住进人的心里。希望再过几十年,当我们的孩子为人父母时,也能有一首属于他们时代的“《红星闪闪》”,能让他们在教孩子唱歌时,也忍不住红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