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后天性心脏病首因是川崎病,这几个信号家长需知丨世界心脏日
发布时间:2025-09-29 13:12:13 浏览量:1
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每年世界心脏日(9月29日),大家都会把目光投向心脏健康,但很多家长可能不知道,有一种叫“川崎病”的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6个月—2岁),常见于亚洲人群。川崎病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
今天,四川省儿童医院儿童心血管内科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刘晓亮就结合典型信号,教家长用“火眼金睛”识别它,守住孩子心脏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刘晓亮表示,川崎病对孩子心脏的伤害可防不可控,会悄悄盯上孩子心脏的“生命通道”——冠状动脉,轻则让血管扩张,重则造成瘤样改变,给孩子未来埋下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隐患,也被称为“沉默的血管炎”。如果发病早期确诊并接受规范治疗,大部分孩子的冠状动脉损害都能避免。
它的狡猾之处,就是早期症状容易和普通感冒、发烧混淆。他举例,一般来说,普通发烧3天左右会逐渐缓解,而川崎病引起的发烧会持续3—4天以上,用了抗生素也没效果,这时有的家长会抱有侥幸心理,觉得可以“再等等,说不定是病毒感染还没好透”。但“等一等”可能让孩子的冠状动脉悄悄受损,一旦出现冠状动脉瘤、狭窄,后续治疗难度会大大增加。只要孩子发烧超过3天不退烧,哪怕其他症状不明显,也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
“川崎病”还会在孩子的眼睛、口腔、皮肤等部位“留痕”。刘晓亮举例,孩子的眼睛红得像“兔子眼”,却没眼屎、不怕光。这种红眼多在发烧后2—4天出现,孩子既不会揉眼睛,没有明显瘙痒,也不流泪,更没有脓性分泌物。90%以上的川崎病孩子都会出现这个症状,正因它“不难受”,反而容易被忽视。
此外,舌头像“草莓”、嘴唇裂得流血,喝水也没用。刘晓亮建议,家长可以用手机拍下孩子舌头和嘴唇的照片,方便医生对比症状变化;另外,别强行撕扯孩子嘴唇上的死皮,可用凡士林轻轻涂抹保湿,减少孩子的疼痛感。
发烧后出皮疹,形态多变还“来去无踪”。川崎病的皮疹可能是荨麻疹、斑丘疹、靶形红斑混杂,多在发热后3—5天出现,常与红眼、唇裂同步发生。
此外,川崎病还可能让孩子出现手足硬肿等(急性期发热一周内)、指/趾端脱皮等(恢复期),或者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家长平时照顾孩子时,也要多留意这些细节。
怀疑孩子可能是川崎病时,刘晓亮提醒,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就医,做好这些事——
详细告知医生病史。把孩子发热的天数、体温变化,以及所有观察到的症状(哪怕后来消失了)都告诉医生,特别是指/趾端脱皮,哪怕是在退烧后出现,也要重点说明。
带好症状照片。如果之前拍下过孩子眼睛红、草莓舌、嘴唇红裂、皮疹、手脚肿或红、颈部肿块的照片,就医时一起带给医生,方便医生动态对比症状。
配合检查。医生可能会要求给孩子验血、验尿,做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超声心动图),这些检查能帮助医生判断孩子的血管和心脏情况,家长一定要配合医生给孩子做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