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一个与孩子沟通的密码:55387
发布时间:2025-09-28 01:26:04 浏览量:2
你有没有算过,一天之中,对孩子说了多少句话?又有多少句,真正被孩子听了进去?
有心理学家提出过一个“55387”定律:在情感与态度的沟通中,55%的信息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传达,38%来自语气语调,只有7%取决于说话的内容本身。
然而现实中,一些家长夸奖孩子的时候,往往不敢投入太多的表情和语气,一方面不好意思,另一方面生怕孩子骄傲;但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反而容易调动语气、表情和肢体语言。我们以为自己有好好将心情传达,但在孩子接收时,他们首先接收到的,是55%的紧绷身体,38%的抬高声音,而那7%的良苦用心,反而淹没在这些非语言信号里。
所以,当我们与孩子沟通时,究竟该怎么做?
真正的沟通
需要全身心在场
“55387”定律告诉我们,当你想赞美孩子时,不妨将身心都调动起来——蹲下来平视孩子,多微笑或给孩子一个拥抱。
高兴时,让内心真正的欣喜流露,用肢体语言告诉孩子:“你的努力我看见了,我为你感到骄傲。”这种被完整接纳的喜悦,会在孩子内心形成一种自我认同感。他会逐渐明白,自己的价值不取决于一次成败,而在于不断勇敢尝试的过程;自己拥有父母无条件的爱,完全可以更加自信一点。
批评孩子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批评的目的是纠正行为,而非否定人格。开口前,试着先深呼吸,让肩膀放松,神情缓和下来。可以尝试用平稳的语气说:“让我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好吗?”当你的表情展现关切而不是愤怒,语气基于引导而不是指责,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攻击而是支持,这会帮他更好地面对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被随之而来的情绪裹挟。
与孩子沟通的要义
在于以心换心
亲子间的沟通,其实没有太多技巧,重要的是整个交流的场域里,是否充满了尊重、信任与爱。就像心理学教授彭凯平说的,“关系比教育更重要”“动之以情远超以理服人”。
我们在开口前,可以试着先同孩子建立联结,用眼神、触摸或微笑建立沟通的桥梁,再传达信息。当孩子的心与我们的心靠得更近时,道理才更容易被接受。
下面是几个亲子沟通时的小技巧——
01 当孩子犯了错,家长要先处理自己的情绪
怒气值升高时,最好先别开口。深呼吸几次或者先做些别的,打断一下自己的情绪,让表情和身体松弛下来。你的平静,是孩子能听进话的前提。
彭凯平说:“孩子成年后的人格模式,与父母的管教方式有很大关系。一些孩子在父母狂风骤雨的管教之下,就会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身上感受到的更多是平和、稳定,甚至积极的情绪,就会渐渐发展出健康的人格。
02 稳住声音和语气
孩子往往是敏感的,跟孩子说话时,要有意识地降低声音、放缓语气。有什么事低声慢慢说,不仅能让孩子更专注地听取内容,也更能帮助自己保持理性。
彭凯平说,如果孩子不喜欢与家长交流,那首先要从家长身上找原因,比如家长是否总以指责和批评的语气去管教孩子。他建议父母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而不是自己的角度去与孩子沟通。比如发觉孩子情绪不对时,可以说“我最近发现你有些不高兴”,而不是情绪化地指责“你为什么总是这样”。
再比如,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吵闹,比起大声呵斥,你可以试着把他带到一边,弯下腰,用平稳而坚定的声音说:“我知道你现在很兴奋,但这里是需要安静的地方,我们可以换个方式表达吗?”
03 用肢体语言传递安全感
彭凯平说,“更美好的心灵力量来自非语言的沟通”。我们最重要、最深切的感受是身体的感受。亲子互动时,多一些身体的接触、握手、拥抱、拍拍肩膀,孩子会有一种与家长心心相印,身心一体的良好感觉。
同时,当孩子犯错时,也不要先急着指出孩子的错误,可以尝试在批评前后,给孩子一个轻轻的拥抱或者拉拉孩子的手,用肢体语言明确地告诉孩子:“我不喜欢你刚才的行为,但我永远爱你这个人。”
夜读絮语
在沟通这个问题上,所有技巧的背后,最关键的都是一颗真心。所谓亲子沟通,说到底,也是一场心与心的交流。孩子的感受非常敏锐,虽然他们可能难以很好地表达,但总能敏感地察觉到父母的真实情绪。孩子怎么想,取决于你怎么做;孩子怎么长,取决于你的教养模式。
好的教育,往往藏在那些看似平淡如水的日常里。当我们心里带着爱,脸上带着笑,眼里带着光,同孩子互动交流,更有机会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内核稳定、有自信,更善于处理自己情绪的人。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