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别玩了!”——这句话为什么总让亲子关系滑向深渊?

发布时间:2025-09-27 18:30:00  浏览量:1

在亲子相处的日常里,“别玩了!”这句吼声是不是很耳熟?孩子正兴高采烈搭积木,或者全神贯注玩小汽车,家长一句“别玩了!”,瞬间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孩子的欢乐。轻则孩子眼眶含泪,重则直接原地爆炸。咱就奇怪了,就这一句普普通通的劝阻,为什么就总能让亲子关系滑向深渊呢?

“别玩了!”背后的情绪风暴

1、孩子的自由被踩了脚

孩子正沉浸在游戏的欢乐漩涡里,突然被一句 “别玩了!” 当头棒喝。这就好比大人正刷着放松的短视频,突然被拽着去做家务,那感觉,憋屈又抗议。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的自由天地,是探索世界、发挥想象的小乐园。大人的这句喝止,在孩子心里就是一把锁,生生把自由给锁上了。

2、否定孩子的热情,伤了孩子的玻璃心

孩子玩游戏时的热情,可比大人想象中炽热多了。他们全身心投入,把游戏当作自己的超级英雄任务。而家长一声 “别玩了!”,就像给这份热情浇了冰水。孩子心里会立马泛起涟漪:“我干啥都不对,我的兴趣爱好也上不了台面。” 这下好,孩子脆弱的自尊心也跟着遭殃。

3、孩子的求助信号被忽略,委屈叠罗汉

有时候,孩子玩游戏不是瞎玩,背后暗藏小心思。成绩不好的孩子,也许在游戏里找到了存在感;在学校受气的孩子,也许借游戏里的江湖,来找找当大侠的感觉。要是家长只管一味喝止,不问青红皂白就喊 “别玩了!”,孩子的这些小心思不就全被堵死?孩子心里的委屈,就像叠罗汉,越垒越高,总有一天会 “哗” 地倒下来。

别让亲子关系 “翻车”,换个说法试试

1、先用共情做 “润滑剂”

共情,就是亲子沟通的万能钥匙。孩子沉迷游戏时,先别急着管教,试试先共情:“妈妈知道你正玩得爽,突然停手确实难受。” 就这么简单一句话,孩子心里的抵触情绪先降了一半。

2、再用引导做 “方向盘”

孩子沉浸在游戏里,也不是拉不回来。关键是要把生硬的 “别玩了!”换成委婉的引导。比如:“这关你都过了好几遍啦,要不咱们休息会儿,看看那本新漫画?” 这样,孩子不仅不会反感,反而更愿意配合。

3、再三用协商做 “安全带”

亲子关系要想稳稳当当,协商必须跟上。与其下命令式地说 “别玩了!”,不如拉家常式地聊聊:“咱一块商量下,每天玩游戏的时间,你觉得定多少合适?” 孩子参与制定规则,不仅更愿意遵守,亲子关系也能稳稳当当。

写在最后

亲子相处的旅途上,“别玩了!”这句 “雷句” 真该扔进历史垃圾堆了。孩子的自由、热情和求助信号,都经不起这句吼叫的冲击。下次再碰上孩子玩游戏,咱先别急着喊停。多一点共情,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引导,少一点命令;多一点协商,少一点霸道。亲子关系的巨轮,才能一路畅行,不触礁也不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