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班主任直言对这3类行为很抵触,不仅伤家校关系,还可能耽误孩子

发布时间:2025-09-27 13:41:34  浏览量:1

作为深耕婴幼儿早教与亲子教育多年的创作者,我常收到家长私信:“老师是不是对我家孩子有偏见?”其实很多时候,并非老师刻意区别对待,而是家长的某些行为无意间拉开了与学校的距离,甚至间接影响孩子在集体中的状态。最近一位资深班主任朋友的分享很实在,她坦言对3类家长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背后的原因值得所有家长深思。

第一类是“甩锅型”家长,把教育责任全推给学校。这类家长最常说的话是“我太忙了,孩子就交给老师了”“我们没文化,教不了”。诚然,现代家长工作压力大,但孩子的成长需要家校协同——老师在学校教知识、立规则,家长在家则要补全“生活教育”和“情感滋养”。比如孩子刚上小学时,老师教握笔姿势,可如果家长在家从不陪孩子练习书写,孩子课堂上学的技巧很快就会生疏;老师强调礼貌待人,若家长在家经常说脏话、对服务人员态度差,孩子也很难真正养成文明习惯。教育从来不是“单线程任务”,老师是“合作伙伴”而非“接盘侠”,家长的参与度,直接决定了教育的效果。

第二类是“护短型”家长,不愿正视孩子的问题。遇到老师反馈孩子调皮、和同学发生矛盾时,这类家长第一反应不是了解情况,而是反驳“我家孩子最乖了,肯定是别人先惹他”“小孩子打闹很正常,老师别小题大做”。有次班主任发现一个孩子故意把同学的课本藏起来,联系家长后,家长却笑着说“孩子就是淘气,说明他聪明”。这种态度会让孩子误以为“犯错不用承担责任”,不仅会让老师后续的教育难以推进,还可能让孩子在集体中逐渐被孤立——没有同学愿意和“犯错不认错”的伙伴相处。其实老师主动反馈问题,是希望和家长一起帮孩子改正,此时家长的理性配合,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示范”。

第三类是“过度焦虑型”家长,频繁打扰老师的正常工作。这类家长的出发点是关心孩子,但方式却失了分寸:早上刚送孩子到学校,就发消息问“孩子有没有哭”;课间十分钟,又私信老师“孩子喝水了吗”;甚至会因为孩子说“今天没得到小红花”,反复追问老师“是不是我家孩子表现不好”。班主任每天要负责几十个孩子的教学和安全,还要处理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过度频繁的“查岗式”询问,会严重占用老师的精力。真正的关心,是信任老师的专业能力,同时在放学后通过“开放式提问”了解孩子的状态,比如“今天在学校最开心的事是什么”,既尊重老师的工作,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注。

看到这里,可能有家长会问:“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和老师形成好的配合?”其实核心就3点:主动沟通不越界,每周或每两周和老师约定固定时间交流,不随意占用老师的休息时间;理性看待问题,听到孩子的“一面之词”后,先向老师核实情况,再一起找解决办法;做好家庭赋能,把老师在学校强调的习惯(比如整理书包、按时完成作业),在家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强化,让孩子在学校和家里保持一致的成长节奏。

教育就像一场“接力赛”,家长和老师接住彼此递来的“接力棒”,孩子才能跑得更稳、更远。你在和老师沟通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困惑?或者有哪些好用的沟通技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我们一起探讨更高效的亲子教育与家校协同方式。